2017-2018学年山东省高三下学期历史试题
1. 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这表明儒家思想 A. 主张建立礼乐制度 B. 深受宗法制的影响 C. 认同情感的积极性 D. 提倡人文理性精神 【答案】B
2. 汉宣帝曰:“庶民所以安其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唐太宗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明太祖称:“府州县官,民之师帅。”由此可见
A. 汉唐明三代出现的地方良吏最多 B. 古代统治阶级强化对县官的管控 C. 皇帝视地方官为治国的重要帮手 D. 封建时代各级地方权力僭越中央 【答案】C
3. 占卜与风水在中国起源很早,但在民间广为流行则始于宋朝,主要原因是 A. 商业发达,社会流动加剧 B. 社会动乱,瘟疫战争不断 C. 理学兴起,儒家思想流行 D. 帝王提倡,佛道宗教盛行 【答案】A
【解析】占卜与风水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可是在宋代才广为流传。分析原因,可以得出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人口的流动,因此占卜和风水使得人民在内心寻求安慰和解脱,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社会动荡往往无法顾及文化方面的发展;C选项错误,理学
思想不推崇占卜和风水;D选项错误,宋代佛道宗教并不是很盛行,且帝王也未有提倡。 4. 康熙皇帝亲自编纂指导的《御制百家姓》,以孔、孟开头,“孔师阙党孟席齐梁。”这反映出
A. 满洲贵族势力日益衰微 B. 认同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 C. 对汉族儒家文化的尊崇 D. 孔孟成为人数最多的姓氏 【答案】C
【解析】《御制百家姓》中以孔孟两姓作为开头,而不是以自己家族姓氏作为开头,表现出对孔子和孟子的绝对尊重,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康熙帝时清朝正处于康乾盛世;B选项不能从材料的出这样的结论;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
5. 下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下表推断
A. 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 B. 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 C. 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 D. 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 【答案】D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上海的《申报》洋货商品的广告量明显多于重庆的《商务日报》,这说明重庆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弱于上海,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无法从广告的数量来进行判断;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看出西化程度;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表现。 点睛:本题题中给出了表格,要从表格中读取有效的信息。解答表格性的问题关键点有三:一是表格的名称或者标题;二是表格中的横纵项目栏,这是解决表格问题的最重要的突破口;三是表格中涉及的内容,这要与所学知识来结合,分析出主要考点,进一步解答。 6.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基本建设项目开工12694个,建成455个。1956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基建会议将建设项目追加到。745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477个;不久又将建设项目追加到800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500多个。据此推知...
A.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 B. 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C. 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相适应 D. 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一五计划之后在短期时间内做出非常多的计划,对将建设项目和将建成项目的预期太过理想,脱离了实际,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D选项与材料反映出的内容相违背。
点睛: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往往都会出现脱离现实的情况,因此在解答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问题时要格外注意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分析情况,与口号相对比,这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之处。
7. 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决定在1960年底1.29亿城镇人口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同时决定1961年至1962年,城镇粮食销量争取压缩到480至490亿斤,比上年度减少30至40亿斤。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当时
A. 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B. 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C. 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D. 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1959-1961年这三年内中国经历了经济危难的时刻,国家采取这样的措施是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提及对轻工业的态度;B选项错误,材料的措施明显是抑制城市化;C选项错误,“左”倾错误此时仍然存在。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给出的时间:1959-1961年,这个时间我国的社会现实决定了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可以看出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减少城市粮食销量,满足国民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对经济困难状况有所改善。
8. 苏格拉底曾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的雅典平民的万能,在讲到马匹不足时他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A. 探索新的政治形式以代替民主制 B. 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精英治国 C. 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D. 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苏格拉底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他认为公民大会做出的决定是荒谬的,直接民主弊端暴露无遗,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苏格拉底反对
的是直接民主,而不是民主政治;C选项错误,这不是苏格拉底的意思;D选项错误,没有挖掘出话语的本质内涵。
9. 中世纪晚期,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出现了“乡村制造业活动”: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一现象说明
A. 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开始 B. 自由劳动制度占主导地位 C. 工业发展基于扩大的市场 D. 工业化促进农村经济转型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来看,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东部商业发展繁荣,说明大西洋沿岸的对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这是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近代;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经济的问题。
10. 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的“加速度定律”,美国的《独立宣言》等,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思想或成就,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此信念是指相信 A. 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B.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蕴含着通则 C. 科学能够带给人类幸福 D. 知识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主要工具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表明本题是找寻这些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思想都是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宗教对他们的影响不是根本的;C、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科技的作用,而是分析其产生原因。
11. 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 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 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C. 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 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答案】D...
【解析】从赫鲁晓夫的政策上来看,前期的政策与后期的政策矛盾,而且经常改变,说明他对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改革步子过大的问题,反而是改革不够坚决和彻底;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没有明
确材料的含义。
12. 里根1980年2月在新罕布什尔州初选时曾经感慨地说:“如今的美国却产生了信任和信心危机,失去了朋友和敌人的尊重,这实在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其主要原因是 A. 美国经济衰退 B. 美苏争霸处于守势 C. 欧盟日本崛起 D. 不结盟运动兴起 【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80年可以得知,里根总统所说的这句话是基于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经济发展缓慢,经济衰退而言的,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项不是主要原因;C、D选项排除,西欧日本的崛起和不结盟运动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是大家庭制度,这个大家庭源于农业社会。定居,种田,那人愈多愈好,人多好做事。所以就鼓励多子多孙,多少代都不分家。这是中国的长处,中国社会的优点,自古以来就过社会团体生活,团体生活要照顾别人,因此中国人心量也就大。
大家庭好处在哪里?教育,父母不用操心,那是整个家族的事情。养老不用操心,老了怎么办?落叶归根,是回家养老,享天伦之乐。
你在外面做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庭支持你,家庭是最可靠的支持者。你在外面所赚的,都贡献给家庭,让家庭这个力量愈来愈大,你在外面办事愈来愈好。
——摘编自《古代中国的大家庭制度》
材料二
20世纪初,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人们的工作不再局限于以家庭为本位,而是转变为在不同的工业、商业机构之中。因此,年轻人大多离家工作,甚至离开自己生长的农村,到城市、工厂寻找工作机会。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父母子女、夫妇之间的工作随着职业、地点而不同,毋须透过大家庭带来生产力,因此小家庭模式逐渐衍生。
另外,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随着彼此生活环境不同而较易变得淡薄,导致夫妇的关系较难长久地发展,离婚个案增多,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亦变得较为疏离,兄弟姊妹的争吵亦趋于频繁。在这情况下,中国传统以家庭为本的观念渐为个人为本的观念所取代,人们更重视个人的发展与地位,倾向于将个人置于家庭之上,冲击传统家庭文化所建立的道德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