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2020学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8:32: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3.【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A.【解析】(1)“不主张‘重义轻利’”于文无据,文中是说孔子不反对“求富”“恶

贫”的观点,并非“不主张‘重义轻利’”。B.孟子的观点并没有否定“人求利”,而是说要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再去追求正当的、长远的利。原文第一段“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C.二者的话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

(2)D.意在论述人们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

(3)C.“我们……都会自觉……”太绝对,文中没有这个意思。

答案: (1)D (2)D (3)C

(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中重要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然后认真推理论据的作用,关注其前后议论性的看法。

(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想象。 4.【答案】【小题1】D 【小题2】 【小题3】

【解析】(1)D.“体现了父亲言行不一的性格特点”错误,父亲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利用牛车这个工具唤起“我”对过去的回忆,体现父亲对孩子的爱,希望得到孩子的谅解。故选D。

(2)回答“雪”在文中的作用,首先分别找到写“雪”的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小说中第一次写“雪”,是父亲告知“我”因为母亲有病,“我”要从县一中转到乡一中,“我一路哭,父亲一路抽烟,下了一路的大雪”,这里的“雪”衬托了“我”被父亲强制带回的伤感;第二次写“雪”是“我”回家过年看到的景象。“外面的雪泼剌剌地下,已经看不清雪花的模样”,是“我”从车窗里看到的雪景,突出雪之大;“透过门帘的缝隙,我看到了一道晃动着的白,当然,这就是父亲落满雪的后背的一部分”,是“我”看到大雪纷飞中父亲坐在外面赶车,内心生出的隐隐感动;“雪继续下,父亲的车伫立在院子里,越发厚实”,写了母亲告知“我”父亲为何要用牛车接我们的原因后我的感受。所以这些“雪”的描写是“我”对父亲的情感由冷漠到温暖变化的触发点,体现深沉的父爱。另外,小说中两次写“雪”,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营造了故事发展的氛围。 (3)这篇小说的结尾段非常简洁,“雪继续下,父亲的车伫立在院子里,越发厚实”。

第11页,共18页

①“雪继续下”,照应了标题。多年来,“我”与父亲之间有着深深的隔阂,在这样一个雪夜,母亲告知“我”父亲为何要用牛车接我们的原因后,“我”理解了父亲深沉的爱,小说结尾既交代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又营造了故事发展的氛围。②“父亲的车伫立在院子里,越发厚实”,突出人物形象,体现了父爱的深沉、浑厚。父亲因为甜甜说想做牛车,费劲心思找来牛车,在大雪纷飞的日子接儿子,突出父亲的形象。③文章中说,“我不叫父亲‘爹’有很多年了,万不得已就叫他‘哎’”“我一直拖到除夕那天上午才走,到县城火车站的时候,已是下午三点多”“见了我们就赶紧上前,笑得有些谄媚”“我挪到父亲身边,将一件羽绒服披在他身上”“也不全怨你,我娘不是生病嘛”,这些句子表明了“我”的情感变化,引发读者思考;同时,也升华了“爱”与“理解”这个主题。

答案: (1)D

(2)①文中两次写“雪”,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营造了故事发展的氛围;②第一次写“雪”,衬托“我”被父亲强制带回的伤感;③第二次写“雪”,是“我”对父亲的情感由冷漠到温暖变化的触发点,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3)①照应标题,营造氛围,使小说结尾富有诗意;②突出人物形象,体现了父爱的深沉、浑厚;③升华主旨,进一步突出我的情感变化引发读者思考。

(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语段,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增加事件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凸显主题等。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结尾段落作用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分析拓展,作答时,一般从以下三方面回答:对人物的作用、对情节结构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解题技巧:

1.联想段落位置: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区别。在开头: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在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等。在结尾:照应开头,营造余韵,升华主题等。

2.联系词语选用:用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可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效果。

3.联系描写对象: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4.联系情节发展: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可展示事态风情、暗示人物命运和推动情节发展。

5.联系作品主题:环境影响人物性格的形成,并决定人物的行为举止,它会体现出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5.【答案】【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

【解析】(1)B.“已基本实现‘无害化’”无中生有。

(2)C.“垃圾和资源可以相互转化,不存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表述明显绝对化。 (3)我国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还需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可以结合“至今累计出台与垃

第12页,共18页

圾管理相关的法律800余项、行政管理条例近5000条”“每个社区都有垃圾分类的咨询电话”“政府编有详细的《垃圾分类手册》。如果乱丢垃圾,很可能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罚款可达1000万日元”“所以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四五年级还专门开设了垃圾分类的课程”概括得出。

答案: (1)B (2)C

(3)政府重视立法,严格执法;社区积极参与,重视指导;学校重视宣传,开设课程;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1)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6.【答案】【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

【解析】(1)从说话内容“第归”中可看出,“曰”的主语是“拯”,故“拯曰”之间不应断开,排除CD.“盗”是“惊服”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A。

译文: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 故选:B。

(2)C.“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结成的集团,后指因证件不同而形成的互相倾轧的宗派。在古代官场,结交营私是常事,多为争夺权力、排除异己互相勾结而成。例如唐代的牛李党争,不能说他们是“精诚团结,修齐治平,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3)A.“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错误。原文“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包拯向皇帝上书魏征的三篇奏疏,是希望皇帝把它们作为座右铭拿来借鉴自勉,原文中有“愿”字,而奏疏是给皇帝进谏的,臣子拿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妥。

(4)①刚毅:刚强坚毅;敛手:收敛。 译文:包拯在朝廷立身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②苟合:随意附和;辞色:言辞脸色。

译文:包拯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连朋友、亲戚都与他断绝来往。

答案: (1)B。 (2)C。

第13页,共18页

(3)A。

(4)①包拯在朝廷立身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②包拯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连朋友、亲戚都与他断绝来往。

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受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议论斥责权幸大臣,请求罢除一切宫内的曲意施恩。又列出以前唐代魏郑公三篇疏文,希望皇帝能放在作为右边作为借鉴。又上章陈述天子应当明智地听取和采纳臣下的意见,辨清结党营私的人,爱惜有才能的人,不能坚持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见,一共是七件事;又请求去除刻薄的风气,抑制投机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确禁令,戒除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诞的事情,朝廷大多实施推行了这些意见。恢复官职,转任江宁府。(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让谁立为太子呢?”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这件事的。”包拯请求裁减内廷侍臣的人数,减损和节约浩大的开支,责成各路行政机构尽职尽业,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荐属官,减少每年的休假日期,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实行。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衣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

第14页,共18页

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7.【答案】撕书不可取,表达要克制 --致家长的一封信 亲爱的家长: 你们好!

十年寒窗,高中三年,龙门一跃天地宽,首先预祝孩子们都能考取理想的大学;可是面对每年高考结束的校园撕书行为,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学生被压抑了三年,终于解放了,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我看来,家长对撕书的行为没有正确对待,缺乏深度思考。

平心而论,对于高考后的学生而言,撕书行为能暂时缓解考后的压力和郁闷,但其消极影响却更为明显,也深刻反映出学生不能理性对待高考的压力,不能采取克制的方式来进行心理疏导的状况,更为他们没有保留高中时期学习奋斗的成长足迹和宝贵见证而感到遗憾。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本和试卷本身没有错,而同学们却认为是书本和试卷给他们造成了压力,选择撕书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正像工人运动发展史上,初期的工人认为是机器剥削了他们从而砸坏机器一样,是一种自发的情绪反应,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因此,高考后的撕书行为,只是学生们自发的、盲目的发泄心理压力的行为,只是从众心理的随波逐流,没有上升到自觉的理性思考和深度反思。 古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今有高中校园的撕书发泄,同学们在人生的战场上还没开始真正地拼博和奋斗,却已缴械投降,自毁长城!因为书籍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学习道路上冲锋陷阵的装备,更是“攻城略地”“上阵杀敌”的武器。而同学们却不假思索地盲从,更有部分家长在后面推波助澜,其举止何其陋也!

那些书本,那些试卷,每一页,每一行,都凝结着我们奋斗的心血和汗水,都烙印着我们成长的足迹。做一个有心人,在高考之后,把这些书籍和试卷细致地分类保留起来,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再次遇到挫折和压力,感觉过不下去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昔日场景、想起老师同学、想起曾经的奋斗和青春,瞬间便会满血复活,战胜一切压力和挫折。人生之旅漫长而美好,青春时期奋斗的见证理应得到保留,给自己的成长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要坚决对撕书行为说不!撕书行为撕掉的不只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理性反思的思维品质。它还是缺少坚韧、忍耐和克制等品格的表现,不仅会助长同学们的任性破坏行为,更会养成学生的从众心理,不利于我们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撕书行为不可取,表达情感要克制。 学生:郝美丽

2019年10月31日

【解析】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共有两句话,第一句创设了一个情境:部分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大规模地撕书,满楼满屋子都是撕碎的书籍。第二句主要陈述情境中的两类人对情境中核心事件的观点和看法。综合来看,第一部分中的情境是第二部分观点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部分中所凸显的观点和看法是审题立意时应该关注的重心。首先,“请你对材料中的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反驳”,这是命题人的写作指令。“反驳”一词限定了考生的思考方向,即要站在反对的立场上,

第15页,共18页

2019-2020学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q12b15r039pugm7qnnb9acj39qpyw00eiq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