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第二轮填空复习
1.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
与抽象)
2. “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教育家(赫尔巴特) 3. 体现教育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统一的学
习方式是(参与性学习)
4. 特朗普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属于(班级授课制) 5. 形式教育论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6. 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学科中心课程论)
7. (通过学生自己的时间获得获得直接经验)不是学科
课程的特点
8. 把教学过程分为“情景,问题,观察,解决,应用”
等教学步骤的教育家是(杜威)
9. 按照柯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
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习俗水平)
10. 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
中的比例。
11.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支配作用尤为明显地表现在(教育
内容)
12. 提出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主张的教育家是(夸
美纽斯)
13. 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4. 将“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在
(1986年)
1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教育劳动的(长期性) 16. 学生的品德是(教育学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发展的 17.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 18. 课程设置的最终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
19. 用测量知识的题目去测量学生的智力,这样的测验显
然缺乏(效度)
20. 我国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是(1985
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21. 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
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2. 我国于(2000年)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23. 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
道德规范,谓之(德育内容)
24. 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著作是
(《普通教育学》)
25. 提出一切知识都以感觉为开端主张的是(夸美纽斯) 26. 提出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是(杜威)
27. 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是杨贤江的
(《新教育大纲》)
28. 教师演示各种实物,运用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
29.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普及的程度,高等教育大众
化的社会需求使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提出的。 30. 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知觉开始”主张把教学建
立在感觉活动基础上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31. 教育者的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2. 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况
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 33. 师范教育的奠基人是(裴斯泰洛奇)
34. 班级活动是指(以建设和发展班集体为主要目的的活
动)
35. 倡导“重视理论知识在认识中的指导作用”的教育家
是(赞可夫)
36.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
巴特)
37. 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被称为(品德
形成过程)
38. 教育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
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条原则是(量力性原则)
39.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
识)
40.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 41. 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思想教育)
42. 学校德育内容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 43. 教育的终身化是(20世纪)教育的特征
44. 在我国,提出的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中共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45.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46. 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
育,美育作为教育宗旨的(壬寅学制)
47.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提出的 48. 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最
基本的因素)
49.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基本
轮廓的是(夸美纽斯)
50. 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51. 教育过程中由物质,文化和社会关系等要素组成的教
育教学环境称为(隐性课程)
52. 教育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促进社会发展功能与
促进个体发展功能)
53. 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学科中心课程论)
54. 个体的不同的年龄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总体特征,
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矛盾,指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55.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56. 分组教学制中学生的分组主要有(能力分组,作业分
组),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57. 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
适用性)
58. 教师职业开始出现于(奴隶社会初期)
59. 下列关于素质教育的表述,错误的是(素质教育是以
升学为目的的教育)
60.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
系)
61. 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62. 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
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63. 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智育为人的发展提供动力) 世纪末)
64. 主张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这一观
点的学者是(柏拉图)
65. 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是(德育内容) 66.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67.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8. 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的教育家是(斯兵
塞)
69. (理性成分)不是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的基本成分 70.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
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
71. (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是对
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而非经验观察
72. 教师或学校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
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人身自由权) 73.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
的最高理想
74. 班级常用在服从班级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
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模式是(民主管理)
75. 学生集体是否有健康的(集体舆论)是集体成熟的重
要标志。
76. 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
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77.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和特殊的环境??”这句话反
映了(环境决定论)的认识 78. “白板说”“龙生龙凤生凤”“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
出孝子”的认识分别体现了儿童发展观中的(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79. 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洛克和华
生)
80. 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
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 81. 杜威与其他教育理论家的“发展观”的不同之处是(认
为发展就是经验的改造)
82.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
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
83. 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的出现,是在(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