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考真题》专题07 河流地貌与河流水文特征-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8:31:2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专题07 河流地貌与河流水文特征

【母题来源】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9—11题 【母题题文】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1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答案】9.D 10.C 11.C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试题解析】

9.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D正确。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泥沙含沙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ABC错误。故选D。

10.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相对于上游以及下游地区来说,河流的上游以及下游地区分别有支流汇入,河流流量中段较小,是影响摆动范围小的因素,①②不符合题意。两岸岩石的岩性相差不大,多为黄土。中段河道两侧地貌均为黄土高原,没有差异,不会影响摆动范围,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流河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ABD错误。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故选C。 【命题意图】

该本题组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载体,研究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原因以及摆动的影响因素,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河流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试题给学生呈现相对陌生的地理概念及原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契合新课标对学生审题能力的锻炼,体现新高考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得分要点】

黄河小北干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形区,黄土土质疏松,温带季风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季节变率大,水土流水严重,故该河段河流含沙量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游荡型河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两岸土质疏松,易于冲刷展宽;水流含沙量大,河床堆积抬高;洪水暴涨暴落,流量变幅大。此外,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河面突然放宽,流速急剧减小,泥沙大量落淤,也会形成游荡型河道。

自然因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特征 要素 影响因素 对航运的影响 2

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水量大,流量平稳,流量 的大小。一般来讲,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汛期长(水深),无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结冰期(通航时间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水位 特征有关。河流在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汛期) 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河流水 文特征 含沙量 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水量大,流量平稳,盖率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汛期长(水深),无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 ℃;有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结冰期(通航时间结冰期 温<0 ℃,低温时间越长,则结冰期越长。有结冰期,从低纬长),含沙量小(淤流向高纬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泥少),对航运有利 流速 取决于河流单位长度内的地势落差的大小,落差大、流速快,(水能) 且河流年径流量大,则水能丰富 泥少),对航运有利 长),含沙量小(淤

﹝学科网2019年高考考前最后一卷(新课标B卷)﹞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中游龙门至潼关的干流河道(见下图),全长132.5km,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游荡不定,穿梭于汾、渭地堑谷凹地区。“揭河底”是小北干流特殊的水文现象,即当高含沙洪水通过时,会对河床产生剧烈的集中冲刷,河底淤积物成块、成片地被高含沙水流掀起露出水面,随后被流水冲散带走。读图完成1—3题。

1.小北干流两岸抗冲刷能力最强的河段位于 A.①—②断面

B.②—③断面

C.③—④断面

D.④—⑤断面

2.有利于小北干流“揭河底”现象发生的条件有 ①河床淤积较高

②夏季降水集中

③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

④水土流失严重

3

A.①②③ 3.小北干流段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流量季节变化较小 C.凌汛现象时常发生 【答案】1.B 2.D 3.B

B.河水含沙量季节差异大 D.结冰期随水流方向变长

【解析】1.由图可知,选项中所给河段中②—③断面的滩地面积最小,说明该河段以冲刷作用为主,且河谷又最窄,说明该河段两岸土质抗冲刷能力强,才没有被侵蚀得越来越宽。故选B。

2.结合材料可知,“揭河底”是“当高含沙洪水通过时,会对河床产生剧烈的集中冲刷,河底淤积物成块、成片地被高含沙水流掀起露出水面,随后被流水冲散带走”,夏季降水集中,洪水流量大,水土流失严重,水流含沙量大,易形成高含沙洪水,当高含沙洪水通过淤积较高的河床时,会对河床产生剧烈的集中冲刷,产生“揭河底”现象;小北干流河道宽浅,说明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若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则泥沙淤泥少,即便有高含沙洪水通过,也不会出现“揭河底”现象。故选D。

3.小北干流段位于黄河的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故该河段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河水含沙量季节差异大;因该河段总体上是自北向南流,故不存在凌汛现象,结冰期随水流方向逐渐变短。故选B。

(2019届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相应变化。下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公里)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读图完成4—6题。

4.三个测点从上游到下游的排序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甲乙

5.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原因是 A.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

B.流水下蚀导致河床变高

4

《高考真题》专题07 河流地貌与河流水文特征-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qdsp3ces51lh1d7s0l19lpyv23wwc008lk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