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1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2 10:58: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教学过程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参考资料: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l基[2001]17号) 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小学科学学科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内容 一、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专业基本技能 (一)观察和实验技能

1.会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选择恰当的方式(如语言、文字或图画等) 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显著特征。各种感官:眼、耳、鼻、舌、手、皮肤。

2.会指导学生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画、图表或文字表达。

3.会指导学生使用简单测量工具(如尺、测力计、天平、量筒、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会指导学生使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5.会指导学生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6.会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实物模型)

7.会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8.会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室外考察。 (二)科学探究的技能 1.提出问题

(1)能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物体、生物和发生的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提出有关的科学问题。 (2)能指导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科学问题。

(3)能引导学生从提出的问题中筛选能够自己研究的问题。 2.收集证据

(1)能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2)能引导学生提出可能找到验证假设性解释的观察或实验方法。 (3)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或实验方法收集证据。 (4)能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来收集数据。

(5)能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做好原始记录。

(6)能引导学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方式来呈现搜集到的证据。 (7)能指导学生从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3.形成解释

(1)能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能指导学生整理分析证据,提出合理的解释。

(3)能指导学生对数据整理过程中发现的冲突或矛盾之处进行分析和判断。 4.交流与质疑

(1)能指导学生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能指导学生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交流。

(3)能指导学生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进行反思。 5.结论与拓展

(1)能指导学生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2)能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图画、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3)能指导学生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科学知识与能力解决新问题。 二、小学科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1.能够叙述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理解和应用其中的主要观点。 2.熟悉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见附件)。

3.能够理解和恰当应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内容。 (二)义务教育《科学》教材

1.要依据课程标准,使用教材。

2.教师要系统研究所使用教材的整体结构。要了解所教内容在单元(或主题)、全册、及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掌握每课教学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掌握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应用范围,掌握观察和实验的操作要点,等等。在认真阅读与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3.要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适当的环节引导学生阅读和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 生的学材。

4.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根据学生实际、当地的情况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删减、替换和补充。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

5.教师要根据教材选择和整合有关的优质教学资源,有效地使用网上资源和多媒体等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场馆资源进行教学。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一)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视频投影仪和实物投影仪等硬件设备。 (二)会使用Windows文件管理和office办公软件。 1.Windows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及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2.Word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

3.PowerPoint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

(1)知道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演示文稿的制作,一般要经历下面几个步骤: 准备素材:主要是准备演示文稿中所需要的一些图片、声音、动画等文件。

确定方案:对演示文稿的整个构架作一个设计。

初步制作:将文本、图片等对象输入或插入到相应的幻灯片中。

装饰处理:设置幻灯片中的相关对象的要素(包括字体、大小、动画等),对幻灯片进行装饰处理。

预设播放:设置播放过程中的一些要素,然后播放查看效果,满意后正式输出播放。 (2)会制作一份演示文稿。

4.Excel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

(1)掌握运用Excel把实验数据转化成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饼形图的操作。 (2)利用Exce l进行数据管理或统计。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能够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教学设计、说课和案例分析 (一)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单元)课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教学背景分析

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3.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等。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可附教学流程图。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要具体、实事求是,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做到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强,灵活多样。 6.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建立在总结个人以往相关教学经验、借鉴他人已有教学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特点及对学生的学情分析进行深入研究,应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创新性。请用300—500字简要描述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 教学设计全文要求4000字。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清晰表达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教学背景分析

(1)准确分析教学基本内容要点以及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2)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前概念水平进行分析,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及对策。

(3)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及技术准备,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进行可行性分析。

3.教学目标说明

(1)准确表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2)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对制定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分析。 4.教学过程分析

(1)简明阐述教学全过程(可附教学流程图)及其教学特色。 (2)分析各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及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3)分析说明教学资源的选择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关系。 (4)分析说明关注学生概念形成的教学策略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 (5)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阐述应对策略。 (6)阐述本课对学生学习的评测。 5.其他方面

(1)说课时,语言表达清晰、明确,无科学性错误,具有感染力。 (2)观察和实验演示安全规范,板书设计合理。 (三)案例分析 1.案例主题分析

(1)分析描述案例所反映的核心理念。 (2)清楚表达案例所反映的核心问题。 2.案例内容分析

(1)针对案例中描述的教学实例及其作者表达的思想,从其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媒体的支持、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2)揭示并论述案例所链接的教育理论。 3.案例的启示

清楚表达案例对自己教学的启示。 4.其他方面

(1)表达清晰,有逻辑性。

(2)个人观点鲜明,理论引用及分析合理。

搜索更多关于: 1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的文档
1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qeh80fwmi3bj0w6hx02_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