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雅歌投壶,恂恂若一书生,然忠信激烈,议论持正不阿,卒以此得祸。
六、语文文字运用
13.仔细观察漫画,概括说明画面主要内容并揭示漫画寓意。(4分)
(1)画面内容: (2)漫画寓意:
七、写作题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幼儿园里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给陌生人开门”。在家中叮嘱老人:“陌生的电话号码不接”“买东西不听陌生人的推荐”。银行门口摆放着提示牌:“不给陌生账户打款”。社区警务站贴着海报:“陌生人搭讪轻易别理睬”??
材料二:我们常说“熟人好办事”,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却说:“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在收音机、在电视或报纸上告诉我们陌生人的新闻??”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亲戚之说,亲指族内,戚言族外,“亲人不睦家必败”;英国谚语也有“亲人帮亲人,无亲来帮愁煞人”的说法。而今时今日,你可在淘宝将一个陌生人叫作“亲”,却甚少如此亲热地称呼与自己同样血型的亲人。
对“熟人”“陌生人”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第13页,总19页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第14页,总19页
试卷答案
1.C(A.shā/shà;piāo/piǎo;lǚ; B.bó/bò;mù/mò;jìng/jīng;C.chǔ;chì;qiǎng;D.cháo/zhāo;jìng;jìng/jīng) 2.选D 。解析:A萧索B缔造 不落言筌C 阿谀奉承D征戍 锤炼 编辑 歌声渺茫 略 3.B
纷纷扬扬:纷纷:众多;扬扬:飘荡的样子。形容雪花飘落的样子。沸沸扬扬:沸沸:水翻滚的样子;扬扬:喧闹、翻动的样子。象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闹。总算: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或表示大体上还过得去。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充斥:充满,塞满(含厌恶意)
4.略
5.C
A项,结构混乱,改为“它要求翻译人员具有相当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B项,不合逻辑,“音乐新秀”包含在“中国人”中。 D项,“这样”指代不明,既可指许多人像作者这样做,也可以指许多人像作者笔下的人物。故选C。 6.A
从表意上说,⑤起领起作用,应位于开头;②⑥由“因此”连接;③①④是具体措施,先有机制,在执法,之后是淘汰、震慑,是后文“这样”指代的对象,应在最后。这样前后的顺序就确定了,正确的排序应为:⑤②⑥③①④。故答案应为A。
7.(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8.(1).①描写了一个年届迟暮、漂泊无定、生活清贫的诗人形象。(2分)(大意对即可)
②分析:“老境垂垂六十年”,交代诗人已经进入垂老之年。(1分)“客留”点明漂泊的身世。(1分)“无一钱”可以看出诗人囊空如洗。(1分)(大意对即可) (2).诗人以寄情山水来消解对现实的无奈。(2分)表面上看,诗人陶醉于山水风光之中,非常悠闲,(2分)但实际上,“风雨”暗指国家的动荡局势,有透露出诗人对混乱时局的忧虑和无奈。(2分)(大意对即可)
第15页,总19页
9.(1)A B (C项“是他按孔子的人生态度处理的结果”分析不准确,这是“梁漱溟与他们的个人关系仍旧较好”的原因。D项分析不全面,梁漱溟成为“乡村建设派”的首脑人物还有其理论建树方面的原因。E项“没有什么经验能够借鉴”与原文不符,文中介绍了梁漱溟到全国各地考察之事。)(写对一个给2分,写对两个给5分)(5分)
(2)现实因素:新文化运动中文化界展开“反传统”的批旧活动,甚至出现与儒家传统彻底决裂的联合阵线。
思想基础:①出生在笃信儒学的仕宦之家,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②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价值标准,立志要救国救世。(6分)
(3)①潜心钻研,著书立说,宣传儒家文化:苦钻古代诸儒的著作,广泛研究中国的相关学派和西方的哲学、科学,撰写专著,身体力行地宣扬传统的儒家思想,九十高龄仍著文、演讲。②创办学校,建设乡村,用儒家的社会理想改造中国社会:组织知识分子去农村创办各类学校、成立乡村农民自治自卫政权,发展农业生产,以儒家思想教育农民,开展乡村建设。(6分)
(4)①心忧天下、救国救世的崇高理想:从小立志要救国救世,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并一生为之努力奋斗。②重视实践、唯真唯实的务实态度: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诸具体行动,他多方考察,到农村进行长期的社会改造活动。③独立思考、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对中西文化,不人云亦云,而是潜心苦读、认真钻研中外著作,始终坚持独立思考、坚持己见。④宽容待人、客观对事的处世原则:与人为善,没有个人的仇家和对头,但有关是非曲直的大道理,即使豁出性命也要说清楚。(8分)
10.⑴ 5分,B. 3分; D 2分; A “一直”扩大了范围。C.“按时间顺序”错。E.“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缺乏依据。
⑵①系统地整理、翻查历代医籍,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②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③进行了几轮药物筛选和实验;④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⑤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⑥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评分细则:每点1分,答对6点得6分。大意对即可。)
⑶①引用《诗经》的诗句,交代主人公名字的由来,点明了题意;②突出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明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体现了屠呦呦勤于钻研的精神;③表现了研究发明过程的艰难,突出表现屠呦呦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
评分细则:6分,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⑷从内因来看:
答案第16页,总19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