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现代物流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但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001年3月由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了全国各地发展物流产业的进程。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长,物流经济也将成倍数增长。
2.2.2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拓农村市场意义重大。
宿州市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物流量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物流成本很高。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不仅能为经营主体提供真实、准确的有效信息,减少市场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增值,而且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质量安全,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降低和杜绝农产品公共安全事件的爆发,有利于保障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协同发展,是提高与实现农产品价值,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解决农户单个家庭小生产和社会大市场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落实国务院有关解决“三农”问题的文件精神的战略举措。优化整合现有农产品物流资源,构筑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快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对拉动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9
2.2.6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由于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越来越具有高度的替代性,制造业进入了一个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新的发展阶段,抢速度、降成本成为竞争的焦点。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生产成本下降的空间越来越小,物流成本的降低就成为关键。只有通过有效的物流管理,才能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和灵活的反应,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2.2.7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流通方式创新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商品市场出现全局性买方市场的格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过去单纯靠一买一卖赚取价差的营销方式已很难发展下去,必须向以增值服务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转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流通极为重要,是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大规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生产。因此,要大力支持和推动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竞争力。现代物流是流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物流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流通现代化的水平。
10
第三章 市场需求与建设规模论证
3.1 宿州物流市场需求预测
本项目接收与装卸货物均为散装,主要物品有小麦、玉米等粮食和农产品,还有水果、生鲜蔬菜等。
统计资料表明,2015年,宿州客货运周转量为16.12亿吨公里,其中货运量估算达13亿吨公里。这是物流总量现状。按年增长率8%计,到2019年宿州的物流总量可达15亿吨公里。
主要物流品种比例测算,大体可按各行业产值确定。预计今年(2019年)工业总产值97亿元,其中粮食产业实现产值12亿元以上,矿产开发与金属冶炼产业实现产值15亿元,食品产业实现产值5亿元,日用品产业实现产值3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3亿元。
3.2建设规模
本项目物流园经营主要物品品种较多,按占宿州全部物流市场30%份额计算,在规划期年物流总量约为5亿吨公里,其中通过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冷藏保鲜的农产品达10万吨。由此来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按物流半径600公里计,日运输500至600公里,年工作300天计算,物流园应有运输设备总吨位约3300吨。物流园拟购置载重车辆5-8吨130辆,10-15吨170辆,共约3100吨,另有集装箱及其它特型卡车29辆,冷藏车4辆,合计总吨位约3300吨,仓库10000平方米与此规模大体配套。因此,本项目的建设规模是合适的。
11
第四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4.1项目选址与用地
根据物流中心功能对用地的需要,经过多方研究和比较,确定本项目选址在:宿州市公园路114号,该地原属于宿州市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用地。该地区位优势突出,通信发达,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优越。 4.2自然条件
宿州市经济以煤炭工业为主导,是国家煤炭基地。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0亿元,增长9%。完成财政收入91.35亿元,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2.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3.6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4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00元。
第一产业
宿州建市初期,宿州市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村经济十分薄弱。196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437万元,粮食总产量10.39万吨,棉花总产量108吨,油料总产量168吨,大牲畜存栏4.63万头,生猪存栏7.08万头。产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较大,林、牧、副、渔业比重较小。经过1963至1965年的恢复调整,农业生产形势好转。1965年,农业总产值3334万元,粮食总产量11.11万吨,棉花产量230吨,油料产量153吨,大牲畜存栏5.89万头,生猪存栏10.6万头。
1965年以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1976年,农业总产值1.11亿元,粮食总产量由1966年的18.75万吨增至34.03万吨;棉花总产量由1878吨增至2272吨;油料总产量由1333吨增至1576吨。
2014年,宿州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全年总产达125万吨,增长4.1%。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97家,预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