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文印中心印制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血、肾精同源于水谷精微,而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精的资助,肾精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又称“肝肾同源”(2分)。②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之间相互为用、相互制约。肝气之疏泄可使肾气开合有度,生殖之精得以正常的化生与施泄;肾气的封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这种肝肾藏泄互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育和男子排精等方面。(2分)③肝肾之阴阳互滋互制: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肾阴滋补肝阴,共同制约肝阳,可使肝阳不致上亢,肾水与肝木的这种关系谓之“水能涵木”。(2分)
74. 营气和卫气有何异同?二者在生理上的联系如何?(6分)
(6分) 二者均以水谷精气为来源。二者阴阳相随运行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相对恒定的体温、昼精夜寐及防御外邪的能力。(2分)营气为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行于脉中,主内守而属阴;功能:营养全身,化生血液。(2分)卫气为水谷精气中的刚悍部分所化生,行于脉外,主卫外而属阳;功能:温养脏腑,护卫肌表。(2分)
75. 试述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5分)
.①疼痛:以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夜间痛甚为特点(1.5分)。②肿块:外伤局部青紫肿胀,瘀积体内,久聚不散,可成癥积,即按之有形,肿块固定不移(1分)。③出血:血色多紫暗,伴有血块(1分)。④紫绀与失荣:久瘀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毛发不荣,唇舌青紫等全身症状。舌质紫暗:舌质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曲张(1分)。⑤脉象细涩,沉弦或结、代(0.5分)。
08骨伤专业本科班《中医基础理论》试卷A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按试题顺序排列)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 分)
1.E 2.C 3.E 4.C 5.B 6.D 7.E 8.B 9.E 10.A 11.B 12.C 13.D 14.A 15.C 16.B 17.D 18.B 19.D 20.B21.D 22.C 23.A 24.B 25.A 26.A 27.A 28.D 29.C 30.D 31.C 32.C 33.C 34.E 35.A 36.B 37.C 38.B 39.C 4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0分)
41.ABC 42. ABCDE 43.ABCD 44.ABCE 45.BCDE 46.ACD 47.ABCE 48.ABCE 49.ABCD 50.ABCDE 三、是非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51.A 52.B 53.A 54.B 55.B 56.A 57.A 58.B 59.B60.B 四、填空题(每空0.5分,共4分)
61.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62.损其有余(实者泻之);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63化生,贮藏精气64.经脉;络脉 五、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65.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66.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或某一类型病理概括。
67. 辨症求因:主要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对病证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推求病因,称为辨症求因。 68.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邪气。
69. 是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 六、问答题(3题,共9分)
70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3分)
71①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逸出脉外;(1分)②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肠液,控制其分泌量和排泄量以及有规律的排泄,防止其过多的排泄和无故流失;(1分)③固摄精液,防止妄加排泄。(1分) 72.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3分) 七、论述题(3题共17分)
73. (6分)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血、肾精同源于水谷精微,而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精的资助,肾精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又称“肝肾同源”(2分)。②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之间相互为用、相互制约。肝气之疏泄可使肾气开合有度,生殖之精得以正常的化生与施泄;肾气的封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这种肝肾藏泄互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育和男子排精等方面。(2分)③肝肾之阴阳互滋互制: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肾阴滋补肝阴,共同制约肝阳,可使肝阳不致上亢,肾水与肝木的这 11
毛毛文印中心印制
种关系谓之“水能涵木”。(2分)
74. (6分) 二者均以水谷精气为来源。二者阴阳相随运行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相对恒定的体温、昼精夜寐及防御外邪的能力。(2分)营气为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行于脉中,主内守而属阴;功能:营养全身,化生血液。(2分)卫气为水谷精气中的刚悍部分所化生,行于脉外,主卫外而属阳;功能:温养脏腑,护卫肌表。(2分) 75(5分).①疼痛:以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夜间痛甚为特点(1.5分)。②肿块:外伤局部青紫肿胀,瘀积体内,久聚不散,可成癥积,即按之有形,肿块固定不移(1分)。③出血:血色多紫暗,伴有血块(1分)。④紫绀与失荣:久瘀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毛发不荣,唇舌青紫等全身症状。舌质紫暗:舌质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曲张(1分)。⑤脉象细涩,沉弦或结、代(0.5分)。 河南中医学院2008至2009学年第1学期
《 中医基础理论 》试题B
学号: 姓名: 座号: 系别: 年级: 专业: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计 得分 总分合计人: 复核人: 得分 评卷人 一、试题类型:A型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类型说明:每一道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 ) A.《诸病源候论》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黄帝内经》
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滋阴派”的代表是 ( ) A. 叶天士 B. 李东垣 C. 李中梓 D. 张介宾 E. 朱丹溪
3.按五行生克规律,心的所胜是 ( ) A.心 B.肺 C.肾 D.胆 E.脾
4.肝火犯肺属于 ( )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 ( ) A.心 B.脾 C.肝 D.肺 E.肾
6.下列关系不属于“母病及子”的是 ( ) A.脾病及肺 B.心病及脾 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 E.肺病及肾
7.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E.虚实交替,泻而不藏
8.“水脏”是指 ( ) A.肾 B.脾 C.肺 D.膀胱 E.三焦
9.具有喜润恶燥特点的是 ( ) A.小肠 B.脾 C.肺 D.肝 E.胃
10.下列哪项有误 ( ) A.心在体合脉 B.肺在体合鼻 C.脾在体合肉 D.肝在体合筋 E.肾在体合骨 11.有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生理功能的腑是 ( ) A. 三焦 B.脾 C.肺 D.膀胱 E.肾
12
毛毛文印中心印制
12. 《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人卧血归于 ( )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13.与脾胃升降关系最密切的是 ( ) A心 B肺 C肝 D肾 E膀胱
14.“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 ( ) A.心肺关系 B.心肾关系 C.肝肾关系 D.肺肾关系 E.脾肾关系
15. “水火既济”是指哪两脏的关系 ( ) A.心与肾 B.肺与肾 C.脾与肾 D.肝与肾 E.肝与脾
16.肺朝百脉是指: ( ) A.百脉由肺统帅 B.肺将血液输送至全身 C.百脉之血汇聚于肺,经气体交换,输布全身 D.百脉会聚于肺 E.其功能与心主血脉相同
17.“畏寒肢冷”是以下何项失常 ( ) A.推动功能 B.防御作用 C.固摄作用 D. 温煦作用 E.营养作用 18.具有司腠理开合功能的气是 ( )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19.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 ( ) A.推动与调控作用 B.温煦与凉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20.“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 ( ) A.肝肾同源 B.乙癸同源 C.津血同源 D.精血同源 E.以上均非
21.通因通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 ) A.脾虚泄泻 B.肾虚泄泻 C.食积泄泻 D.气虚泄泻 E.寒湿泄泻 22.阳明经在头部经过的部位是: ( ) A头后部 B头侧部 C头顶部 D前额部 E.巅顶
23.津液排泄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 A.汗 B.尿 C.粪 D.呼气 E.以上均非
24.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 )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 D.十二经筋 E.十二正经 25.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 ) 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阴维脉 E.阳维脉
26.病情随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为 ( ) A.质势 B.病势 C.从化 D.传变 E.易感性
27.中医病因学说中明确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 ) A.张仲景 B.陶弘景 C.陈无择 D.巢元方 E.刘完素
28.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 ( )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暑邪 E.湿邪
29.下列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 ( ) A.易伤津耗气 B.易生风动血 C.易扰乱神明 D.易致肿疡 E.易阻遏气机3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 ) A.湿邪 B.燥邪 C.热邪 D.暑邪 E.寒邪
31.“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 ( ) A.反治 B.正治 C.治标 D.标本兼顾 E .以上都不是
32.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的原因是 ( ) A.恐则气下 B.惊则气乱 C.怒则气上 D.喜则气缓 E.悲则气消 33.痰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的原因是 ( ) A.痰可扰乱神明 B.痰可化火化风 C.痰阻碍气血运行 D.痰似风善行数变 E.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13
毛毛文印中心印制
34.证候虚实的\实\是指 ( ) A.体质壮实 B.正气旺盛 C.邪气亢盛 D.病邪内生 E.外邪侵袭 35.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 ) A.邪气强盛 B.正气不足 C.邪胜正负 D.正虚邪不胜 E.正胜邪衰 36.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 ( ) A.饮食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疫疠
37.“大实有羸状”的病机应属于 ( ) A.虚中夹实 B.真虚假实 C.真实假虚 D.虚实夹杂 E.虚证 38.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 )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阳亡失 39.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阴时最多见 ( ) A.烦躁不安 B.面色苍白 C.冷汗淋漓 D.脉微欲绝 E.以上皆非 40.素体阳虚又感受寒邪的患者,治以助阳解表法,应属于 ( ) A.先治其标 B.先治其本 C.标本兼治 D.虚则补之 E.以上皆不是 得分 评卷人 二、试题类型:X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类型说明:每一道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在答题卡上 将相应题号的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41.常用体质一般多分为哪几类 ( ) A. 阴阳平和质 B. 阴阳偏虚质 C.偏阳质 D.偏阴质 E.以上均是 42. 易致人体下部发病的邪气是 ( ) A.风 B.寒 C.湿 D.燥 E.火
43.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有 ( ) A.食积郁而化热 B.外感温热之邪 C.血瘀化热 D.寒邪入里化热 E.五志过极化火
44.肾中精气不足可出现 ( ) A.小儿囟门迟闭 B.小儿骨软无力 C.牙齿松动脱落 D.老年人骨质脆弱 E.脑转耳鸣
45. 外环境中影响发病的因素: ( )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生活环境 D.工作环境 E.情志因素
46.实证临床可见到 ( ) A. 二便不通 B. 脉实有力 C. 瘀血内阻 D. 心悸气短 E. 水湿泛滥
47.瘀血的致病特点是 ---风的致病 ( ) A.时聚时散 B.舌质紫暗 C.脉涩 D.痛处固定 E.脉滑
48.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 ) A. 外感性 B. 季节性 C. 地域性 D. 相兼性 E. 易变性
49. 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有 ( ) A.先天之气 B.水谷之气 C.脏腑之气 D.自然界清气 E.经络之气
50.影响大肠传导变化作用的因素有 ( ) A.肺的肃降 B.胃的降浊 C.肝的疏泄 D.肾的气化 E.小肠的泌别清浊 得分 评卷人 三、试题类型: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类型说明:判断正确答案,选项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涂, 认为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多涂、少涂、错误均无分。)
51.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依据。 ( )
14
毛毛文印中心印制
52.过度思虑既伤脾又伤心。 ( ) 53.头在人体位置最高,故有\华盖\之称。 ( ) 54.脾为后天之本。因此,脾气的盛衰决定着机体生、长、壮、老、已。 ( ) 55.肾阳虚损,气化无权,既可致便秘,又可致泄泻。 ( ) 56.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实际上是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 ( ) 57.肺的宣发,是卫气得以布散的基本动力。 ( ) 58.宗气由自然界清气和先天之精气结合而成。 ( ) 59.塞因塞用属于反治法。 ( ) 60.外感六淫、疠气、外伤等均属于外感病因。 ( ) 得分
61. 经络,是 ________ 和 ________ 总称。
62. 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血为气之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64. 气机升降之枢纽为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
61:经脉,络脉 6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63: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64:脾,胃 得分
65. 五行--- 66. 藏象 67. 天癸 68. 同病异治 69. 疠气—六淫?
65. 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66. 即人体内在脏腑的形象及其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67. 是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
68. 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69. 是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邪。 得分
70.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3分) 71. 卫气有什么生理功能?(3分)
72. 肺主治节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70.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相互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3)
71.一是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煦全身,内而脏腑外而肌肤均得到卫气的温养,维持人体体温的恒定。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四是通过营卫之气昼夜的循行调节人体睡眠与觉醒状态。(3)
15
评卷人 六、试题类型:简答题
(类型说明:本题共3小题,共9分 )
评卷人 五、试题类型:名词解释
(类型说明: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评卷人 四、试题类型:填空题
(类型说明:共4小题,8个空,每空0.5分,共4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