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古建筑文化特征的保护价值观 【摘要】: 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古建筑是该地区文化、艺术、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发展的见证及标志,因此古建筑的存在有着极高的意义和价值。但在现实生活中,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古建筑的保护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难,本文就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古建筑文化特征的保护价值观进行浅析。
2013年3月 7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标志着该实验区建设与发展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规划的实施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但同时涉及多个乡镇的土地,导致多处自然村镇需要拆迁,据调查统计,有超过600处属于不可移动文物面临毁损。这些文物中有新、旧石器古文化遗址,有汉唐宋古墓群,有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大量古建筑民居,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历史价值难以估计。一旦毁坏即永久失去,这是无法用经济价值考量的。关于古建筑价值的意义以及它的内容构成,在国内外相关论述、法规、制度中有较多的涉及,而对于古建筑保护自身应该从普遍价值体系里面梳理并强调的价值观点,却不够明确。
对一个自成一体的建筑体系其特殊价值的理解,必须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建筑材料以及其建造工艺的特征等背景,离开了这样一个背景去谈它的保护重点,会导致谬误,那么我们在分析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古建筑的特殊价值时也应立足于该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易损的木、土等建筑材料, 榫卯技术等构造方式以及油、彩画、雕刻等装
饰手法等一系列具有“个性”的现象,来阐述古建筑保护的价值观点。
一、内涵被拓展的“真实性”保护
真实性可以理解为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用“信息”的真实来代替“材料”的真实,一方面强调的是保护工作的踏勘、求证过程的真实,同时“信息”一词,大大拓宽了保护对象的范畴,既可以是建造的材料,也可以是建造目标,乃至于建造的思想,而“信息”是海量的数据,不可能在修缮过程中一一得到保护,而必须是有所甄别,按照重要性进行取舍的,这就为保护的过程增加了更多的选择和判断地工作,同时这也意味着保护对象关联面的多元化,诸如保护对象的形式与设计、原料与材料、用途与功能、位置与环境等因子。任何维修与修复活动的目的应是保持这些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完好无损。在可行的条件下,应对延续不断的传统做法予以应有的尊重。
郑州航空港经济区范围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一处,为苑陵故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两处,分别为老寨遗址、大寨遗址。这三处文保单位,可考虑按古城遗址公园风貌进行详细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适当保留现有林地植被,绿化尽可能恢复历史状态,保持这些古建筑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现代园林手法,相邻用地建设应与原有建筑在性质、功能、形式、高度、体量、色调、材质和风貌等方面相协调。
二、适度替换的“完整性”保护
关于古建筑的“完整性”问题,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方
面是指古建筑周围的环境的保护要尽可能保证它的“完整性”,这就是在保护规划中经常提到的三原则真实性、完全性和延续性其中之一,这里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是以真实性作为出发点衍生出来的,在保护规划过程中为实现环境的真实性而必须被强调的两个关键性控制要素,没有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实现,就不会有环境的真实性存在。
另一方面,“完整性”是指古建筑本身保护的缺损较少,毋庸讳言,古建筑本身越完整,保持初始的原状越多,其价值也必然越高。完整性是体现古建筑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完整性包括了古建筑从总体布局、单体、乃至于其细部装饰等不同层面的完整程度,尽可能保护这些要素的完好,是古建筑保护的重要目标。但是反过来经过了历史沧桑的古建筑,其完好程度是和保存的时间长短、引起破坏的原因,特别是原初材料自身的耐久性密切相关,以木、土为主要建材的古建筑在这点上是处于劣势的,为了维持这些古建筑的存在,部分受损的构件已经在过去的维修当中被替换掉了,这种做法本身是符合木结构安全性要求的,所以古代有着非常成熟的“偷梁换柱”和“落架大修”的方法。
其实郑州航空港区古建筑易损的部分是非常多的,包括:结构、油饰彩画、屋顶、砖(土)地面、砖(土)砌体等,甚至由于木结构的易损性,还会导致部分单体的损坏或者坍塌,出现总体布局的不完整。对于这些不同材料、部位的损坏,采取适度的替换和修补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对于不同的情况要不同处理,并且所有的维修要遵循以下几个前提原则:
(l)日常的维护应当作为主要的延长古建筑寿命的手段。易损构件的破坏其实来自于一些常见的原因,在日常当中避免这些破坏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例如苑陵故城位于郑州航空港区新郑市北18公里的龙王乡古城师村东北角,属于国家级保护的文物建筑,现存的一些墙基和少量的夯土墙体。破坏的主要原因主雨水对土体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所以做好日常的维护,土墙和墙基的寿命就可以大大延长。
(2)避免过度修缮。尤其是对于级别和价值较高的古建筑,能小修决不大修,能部分修缮决不整体重来。材料的替换或更新应保持在合理的最小的程度,以便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材料。
(3)利用要以保护为前提。考虑到利用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古建筑的原状,所以利用的强度与方法需和古建筑的级别相对应的,级别高的要降低利用强度。
三、以“完形”审美为目标的复原保护
中国古代的建筑观折射着社会的礼制制度,表现出非常明确的秩序序列关系, “完形”倾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从建筑群体到建筑单体,都以完整稳定的面貌展现自己对待历史上的建筑,古人也不存在对“残缺美”的欣赏,因为残缺的建筑意味着其背后礼制制度的残缺,这是不能接受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多数情况下,因为建筑材料的原因,古代建筑一旦坍毁,很多时候其地面部分的形象就几乎荡然无存,仅余柱础和墓础,这对于保护对象的价值来讲也是所剩无几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