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大庆
(二)阅读下列说明性材料,完成16~18题。(5分)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清明民俗》有改动)
16.材料一盒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17.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人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寄寓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1分)
18.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16)细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材料一介绍了风筝的起源与历史。材料二介绍了风筝的图案。 (17)细读材料二中的划线句可知,这句话列举了北京沙燕风筝的具体例子,所以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18)材料三介绍的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这里说的当时当然指的就是宋代了,所以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答案: (16)起源与历史、图案。 (17)举例子。 (18)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齐齐哈尔、大兴安岭、黑河市
(二)阅读《“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一文,回答第17—20题。(共7分)
①何尊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贾村。内胆底部有一篇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②《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③“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④“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⑤“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中国”
①
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⑥“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一直沿用至今。
⑦“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则始于辛亥革命以后。 (有删改) 【注释】①何尊: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17.阅读全文,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2分)
【答案】17.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 (答出说明对象及内容即可,如答“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给1分。)
【解析】8、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说明对象就是要说明的事物或要阐明的事理。明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如此题,根据文章的标题、首尾和文章内容(“宅兹中国”“华夏”“中华”“九州”“四海”“神州”),可知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 【考点解析】 说明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是常见的一种文体.它是说明事物和事理的文章,主要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用途、性质、成因、规律等.一般科技读物大多数是说明文,政治读物、文艺读物也有不少说明文.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说明文所占比例就很大.那么如何阅读说明文呢?
一、明确说明的对象和作者写作的目的
明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二、把握说明事物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所谓特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考点定位】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1分)
【答案】18.时间顺序。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相关知识。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记叙、说明顺序之一。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比如本文就是按照“春秋---战国---汉代----三国---清代---辛亥革命以后”的时间顺序来说明“中国”一词演变历史的。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常采用这种顺序。再如:《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古→今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四季更迭)。
【考点解析】 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考点定位】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19.引用(引资料)。本文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充分具体地说明“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说明方法1分,作用1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辩析,辨析说明方法要全面掌握说明方法的分类及各种说明方法的语言标志。本文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史记·武帝本纪》)《汉书》《三国志》等),充分具体地说明“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考点解析】 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及作用
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下列选项,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B.《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的“中国”一词指国内、内地。
C.从夏、商、周开始直到清末,“中国”一名从未作为一个王朝或政权的正式国名,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
D.“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六种不同概念。 【答案】20.D
【解析】 D项“有六种不同概念”表述错误,应该是“有六种不同含义”。概念和含义是有区别的,概念: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概念 是反映事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