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用折衷的多因素论取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伯恩斯坦首先对唯物史观作出歪曲的解释,他把唯的史观比作宗教的教义,认为“唯物主义者是不信神的加尔文教徒”,伯恩斯坦把唯物史观看作是一种“庸俗经济史观”和“历史宿命论”。
对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表述进行了歪曲,强调用多因素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所主张的折衷的多因素就是除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氏族群体、生活习惯、地域的群集、人口的地区分布和交通等。这些因素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可见,伯要用这种多因素论来对唯物史观从根本上进行否定。
2.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的“修正”
(1) 伯恩斯坦在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的系列文章中,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五个方面进行了“修正”。
①以反对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空想主义”为借口,对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有关“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论断进行修正,伯恩斯坦认为,马克思设想的,在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才可能出现的经济现象,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因此,谈论现存社会“长入”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不是错误。 ②以19世纪70年代-90年代英国农业发展状况为例,提出了马克思生前对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趋势的相反结论,即英国农业已经克服了“绝大部分的危机”将重新“站在健康的基础上”。农民作为一个阶级没有分化,农业工人的工资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③从人的生存的空间关系的影响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各民族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影响的角度把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看成是对空间方向的大扩展和其领土上急剧增加的居民数量进行协调的一种管理组织,认为依靠这种国家,完全可以达到“长入”社会主义的目标
④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显著的资本集中趋势,认为小型企业并没有停止发展,大企业增长的趋势,只是工业的“不断运动”中的一种微不足道的现象。
⑤断言资本主义内部已经生长出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并认为这一社会制度“崩溃”的可能性不是更大了,而是更小了。
(2)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修正”。
①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彻底否定,他认为,马的劳动价值论存在
29
严重的“失误”,一是建立在“一系列的抽象和还原”的基础之上,运用这一方法分析问题,价值就失去了任何衡量性成了“纯粹的思维构想”,二是认为马的劳动价值论在经济思想史上早已存在,只不过是“更加系统和规范”罢了。三是马的劳动价值论是“思维的公式”或科学的假设,缺乏“现实可行性”和令人信服的说明力。
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目的是否定马的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认为剩余价值不过成了单纯的公式,成了一个以假设成为根据的公式。在马克思那里只是一种“道德命题”,并不能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
②伯恩斯坦否定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从而否定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论,否认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统一性。
③伯恩斯坦以否认资本主义发展新时代的特征为前提,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实可能性,进而宣称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一种“过时”的理论。
伯恩斯坦故意混淆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曲解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产生根源的论述,认为马克思有时激烈反对把消费不足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有时却又把消费不足作为一切现实危机的“最后原因”;为了证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毫无根据,伯恩斯坦还阐发了自己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两点看法,一是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具有的积极作用。信用制度可以自行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二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不具有普遍性。伯的论述显然是与马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大相径庭。
3.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修正”
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伯恩斯坦以“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和能力”为题,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修正”。 这一“修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背叛
①关于阶级的划分,马克思的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标准,伯恩斯坦完全抛弃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这一精髓,一方面避开了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来谈论阶级的划分问题,把阶级的划分完全看作是对人们的财产及其收入的划分。把无产阶级理解成“阶层的混合物”。另一方面完全放弃了以社会劳动组织中人们之间
30
相互关系来划分阶级的正确方法,而主张用现代企业中劳动过程分工体系的等级方法来划分阶级。
②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科学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指责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和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时期为典型例子建立的,不具有普遍性,他宣称“无产阶级专政”一词,将随着社会“民主”的发展,随着社会民主党站在议会工作,比例人民代表制、人民立法的立场上而已经过时,已经没有生命力。 (2)对无产阶级政党及其任务的曲解
① 他强调,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中,应该取消用无产阶级社会来代替资产阶级社会的提法,要求德国社会民主党放弃反对和消灭资产阶级的理论纲领。 ② 伯恩斯坦要求德国社会民主党应该成为一个“民族党”,要维护本民族和本国的利益,担负直保障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的任务。并放弃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改变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原则。 (3)对社会主义目标和特征的歪曲
①伯恩斯坦对社会主义目标和特征的歪曲是以“合作经营”为中心命题的,他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关于合作经营的论述是十分肤浅的。由于马克思囿于“剥夺剥夺者”的公式,因而,不可能以理论上的“公平态度”来对待合作社。在伯恩施坦看来,利用合作经营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存在着极大的优越性,工人阶级依靠合作经营可以不通过暴力革命,就能获取社会财富的很大一部分,它是“各平长入”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
②伯恩斯坦还认为,在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 不需要炸毁现存的包括国家机器在内的社会制度本身,现代社会的各种自由制度是有伸缩性的,有变化和发展能力的,用不着炸毁他们只需要继续发展的,而不需要革命专政,社会主义只有在等待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制度得到充分发展以后,才有可能产生。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社会主义运动的任务就是积极地“发展”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制度,这样就可以“和平地”而不是借助“暴力的”的专政的方式,达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目标”。
可见,伯的观点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用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的国家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
(二)卢森堡、倍倍尔、考茨基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批判 1卢森堡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批判
31
罗莎.卢森堡(1871-1919),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1890年,进苏黎世大学攻读文学和社会学,1893年参加创建波兰社会民主党,并任党的机关刊物《工人事业》主编。1897年大学毕业移居德国并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投身德国工人运动,1899年反对伯的修正主义斗争中成为左派领导人。1919年参加柏林工人起义,被逮捕并被反动派秘密杀害,主要著作者《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狱中书简》。 (1)对伯恩斯坦《社会主义问题》的批判
卢森堡认为,伯恩斯坦在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题目的系列文章中,提出了许多错误的观点。这些错误的观点必须予以批判。
①批判伯恩斯坦关于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错误观点。认为,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确实具有促进股份公司产生,加速资本循环,以及“增加生产力”的作用,但是信用发展本身并不是以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更不足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批判伯恩斯坦关于企业联合组织性质的错误观点,认为,垄断组织卡特尔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不仅不是消除资本主义矛盾的“适应手段”,而恰恰是加剧它因有的无政府状态,暴露它内含的矛盾,加速它灭亡的一个手段。
③批判伯恩斯坦关于中小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及发展性质的错误观点,指出,那种认为中小企业会随着大工业的发展逐渐从地面上消失的观点,完全误解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趋势,中小企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科技革命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2)对伯恩斯坦《社会主义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的批判
伯恩斯坦在《前提和任务》一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种种歪曲,卢森堡对此进行了批判。
①伯恩斯坦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伦看作是一种“纯粹的思维的构想”。卢森堡认为,伯的这种观点清楚地表明两点
第一,伯根本不懂得马对劳动价值论的“抽象”并不是思维中想象的产物,而是存在于商品经济中的,是一种现实的存在。
第二,伯对马的劳动价值论的错误理解表明,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伯对马劳动价值论的诋毁,是他修正主义必然的发展。
②伯恩斯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二元论”的观点,实际上是意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着“空想主义的残余”,卢森堡认为,这实际上表明社会
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