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学习计划、预习、复习的频率都偏低,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偶尔”和“从不”,极大地忽视了制定学习计划、复习,特别是预习的重要作用。
3、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西方哲学家西塞罗也说过:“任何事情开始前都要有个充分准备。”雨果则说的更为具体;“有些人每天早上预定好一天的工作,然后照此实行。他们是有效利用时间的人。而那些平时毫无计划,靠遇事现打主意过日子的人,只有混乱二字。”正像建造楼房先要有图纸,打仗先要有部署一样,成功有效地学习也必须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
首先,计划要全面考虑,统筹兼顾。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同学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只有在思想、学习和身心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才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才符合教育方针的要求。因此,在制定计划时,要把几个方面放在一起,统筹考虑。不仅要规定学习任务和目标,而且要安排锻炼身体、娱乐休息、为班集体服务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
第二,要分清主次,合理安排。在学习生活中,有很多矛盾,但却有主次之分,学习是主要矛盾,其它方面为次要矛盾。而在学习中,主科、较弱科目为主要矛盾。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发现主次间的差异,这才是科学合理的计划。
第三,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定计划,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从自己的实际水平出发,制定出翘起脚能够得着的计划。
第四,要张弛有度,留有余地。计划只是一种设想,并不等于现实。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世界,面对突如其来的偶然事件,制定计划要留有适度灵活机动的时间,做到张弛有度。
同学们在制定学习计划方面表现不够好。由表五可知,有75.8%的同学偶尔或从不制定学习计划。所以应该加强对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视。
4、学会预习
(1) 预习的定义
什么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 预习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就是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
(2) 预习的重要作用
预习在学习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索取——预习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高低不一定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它与是否进行预习以及预习效果的好坏密切相关。预习增强了求学者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和听讲的“饥饿感”,调动了一个人积极的心理因素,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渴求欲的驱使下自发地排除万难,取得成功。
- 17 - - 17 -
②变课上的大吃大喝为课前的细嚼慢咽——预习能提高听课效率
高中的课程内容多、难度大、细节繁、任务重。预习就显得格外必要,也格外重要。在课前把大部分知识细嚼慢咽,逐渐消化,上课的任务就是把那些预习时难理解的知识理解了、记住了,就可以了。整堂课下来,该节的内容便可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因此,课下根本不用花很大力气去复习。学习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学习变得更有效率了。 ③变迷惘为自信——预习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预习的学生积极联想、积极思考,能把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较快地悟到知识的本质和规律,这不仅锻炼了思维,而且增强了自信。
预习的学生积极发言,正确率高,成就感强,激励多,因而增强了自信。
预习的学生面对知识从容不迫,有的放矢,先人一步,高人一尺,因而增强了自信 预习的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觉得越学越易学,越学越想学,从此进入了良性循环。
(3) 预习的步骤
首先,课前预习教材。把将要学的内容细读一遍,把每字每句的含义吃透。将整课知识的脉落弄清楚,了解本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哪些知识与已学知识有联系,有哪些知识基本是陌生的,做到前后贯通。
其次,是自我“质疑”。在预习过程中,或多或少,总会有“拦路虎”。多问几个“为什么?”查查参考书,或翻翻字典,争取弄明白。其它实在解决不了的,就在书上做好记号,以备向老师提问。
再次,关于预习的时间安排。在课前预习,当然有效。更重要的是,预习要抓好平时的积累。利用周末、寒暑假或平时的零碎时间,随时随地的预习,养成预习的习惯。
最后,检测预习效果。主要的方法是动手解题。“实践出真知”,从解题过程中可以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通常先做课本上的习题,因为这些习题针对性最强,而且最基本。当然,也可以选择参考书上的习题做。但难易必须紧扣教学大纲要求,答案要有分析,这样便于理解。
5、学会听课
由于听课的重要性已家喻户晓(由表四可以证明),在此就简单谈一下听课的一些基本方法。
听课也是学习的有机组成,它占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学习的主体活动之一,是对预习的辅导、延伸和升华。
听课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并积极记忆、思维、联想。要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调动全身各个器官,将百分之百的激情贯注于课堂。特别要注意教师提到的重点、难点和课外拓展的内容,也要注意教师对整个知识脉落的把握和理解。真正做到“向45分钟要效率”。
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令人担忧:(问卷问题见附录问题6)
- 18 - - 18 -
表六 听课的精神状态100.00?.00`.00@.00 .00%0.00%7.70%全神贯注偶尔溜号自己做练习
这反映了当前职校生听课的精神状态不好和片面独立性过强等问题。
6、学会记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那些在学习中,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材料、知识,必须迅速及时地记下来,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对巩固知识、积累材料、提高完善学习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笔记可分为预习笔记、课堂笔记、课后笔记和总结性笔记等。 (1)预习笔记
应该养成“读书时笔不离手”的习惯,预习时也要这样。因此要学会做预习笔记。一般来说,预习笔记的内容包括:
①记录预习时自己掌握得不太好或已忘记了的旧知识。 ②记录教材的基本知识点、重点内容等。 ③记录预习时的体会以及不理解的问题。 (2)课堂笔记
做好课堂笔记是认真听讲的表现。应尽可能快地去记录尽可能多的内容。可用不同颜色的笔来突出重点、难点。总之,通过课堂笔记应把一节课精练地再现,这就是课堂笔记的最高境界。课堂笔记的内容应包括: ① 知识框架
② 需要注意的细节
③ 课堂上老师所强调的重点 ④ 课堂知识检测题 (3)课后笔记
由于课堂时间紧,知识讲授量大,课堂笔记难免有所疏漏,所以在课堂笔记中应留有一定的空白处,以便在课后对笔记进行充实。课后笔记是课堂笔记的补充和丰满,对于完善知识结构,强化记忆有重要作用。 (4)总结性笔记
每一节或某一章内容,教师都可能总结相应的知识点或归纳或找异同或总结知识系统或总结某一类问题的解决,涉及这些内容的课时,笔记一定要记概要及题目,再补充知识系统、解题方法。使笔记发挥其总结完善的功能,学习成绩才能稳步提高。
- 19 -
- 19 -
58.104.20%7、学会复习
复习是在原有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一种再学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重要学习方法。复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复述法
像老师讲课一样把整节课内容按顺序复述出来,如有遗漏,可通过查阅笔记找出来,补充到你的复述中去。 (2)“过电影”法
像看电影一样争取使老师讲课的内容在你的大脑中重现,使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可能。 (3)“表格式”复习法
所谓“表格式”复习,就是将原计划复习的内容,按一定的规律和要求,编排成系列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4)“自我提问”复习法
向自己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积极思考,把问题的答案整理好,过一段时间再温故一下,这些难点就可被记住。 (5)“题海”复习法
此方法要谨慎使用,请注意使用条件。 依据一定条件下,矛盾着的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说没有绝对的好坏。“题海”公认不可取,但是当某科的某个章节学得非常差时,可以集中精力专攻这一部分的习题,在习题中摸索、总结、巩固、提高,以对题型的熟悉程度取胜。 (6)综合复习法
这种复习方法,本质是建立树状知识结构图。遵循以点到线,从线到面,把知识由点发展到立体结构,使你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框图,使知识体系完善而有序。
(四)结束语
上文,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计划、预习、听课、笔记、复习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地阐述,这些过程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学习活动。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目的与计划、预习、听课、笔记、复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比如说,学习的目的和计划为预习、听课、复习指明了方向;预习提高了听课效率,听课又是预习的升华;复习又是对预习和听课效果的巩固等等。因此对这些环节不能偏废其一。
上文介绍的学习方法具有规律性、基础性和指导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矛盾具有特殊性,对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真正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适合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方法。每一个学生都应以规律性的方法为基础,作指导,再去寻求符合自己个性发展要求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四、收获与体会
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我们终生难忘的。
它使我们获得了种种心灵体验。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失败过,但我们更成功过,我们徘徊过,但我们更坚定过。在波波折折中,我们体会到了顽强拼搏的酸甜苦辣,体会到了成功的艰辛与快乐。此时此刻,我们小组每个成员心中都有一种不可磨灭的沧桑感和成就感。
- 20 - - 2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