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镇化建设推进凤凰文化旅游业纵深发展
08年12月24日 作者:张永中 【 大 中 小 】 凤凰县自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按照“保护古城、改造旧城、开发新城、修复长城、打造名城”的战略要求,突出特色,强化措施,大力进行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县域经济的繁荣。 一、凤凰县城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1古城保护迈上新台阶,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按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要求,凤凰县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和风景名胜管理处,并将古城保护责任分解细化到部门、单位、社区、个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将凤凰古城划定为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区域控制区,建立健全古民居、古建筑的长效保护机制,完成古城核心区街巷民居维修整治、四线入地工程和120栋古城特色民居的保护性维修,展示凤凰古城悠久的兵战文化和精雕细刻的官宅祠庙及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群,让人体会“人在凤凰走,心在古代游”的韵味,实现了“走近凤凰城,古城风貌扑面,进入凤凰城,古城意境迷人”的保护目标。
2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展现新气象,为凤凰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凤凰县切实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协调领导和资金调度力度,截止目前,已累计投资4068万元,完成了城北大道道路硬化、绿化、亮化900米;投资1750万元,完成了凤凰大桥建设;投资3000万元,完成了土桥大道一期工程;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了笔架山公园、沱江风光带、青溪巷、迴龙阁及滕子坪的自来水管网以及风雨楼、万寿宫、北门码头等修建、改造、修复工程;投资4876万元完成了县级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500余万元修建了沱田、民俗园、粟湾3个旅游停车场,在县城5个入口处设置临时停车站点,开通3条城市公交线路。启动建设垃圾中转站3座,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城市供水、消防管网、下水道、公厕、果皮箱等公共设施,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3城市提质扩容实现新突破,为凤凰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基础。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先后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小区详细规划》和《城镇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启动实施了古城核心景点区、旧城商务娱乐区、红旗行政生活区、堤溪文教体育区、城北仓储物流区和凤凰园旅游服务区等六大城市功能区规划、建设以及红旗新区路网建设。实施了县委、人大、政协三大家临时搬迁和县政府大楼改造。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的搬迁、扩建及高级中学、一中等单位搬迁筹备工作,实现了还空间给古城、还古城给游客的城市扩容目标,进一步彰显了人文、自然、民俗三大特色,人与自然、历史与文化、民俗与现代和谐共存。
4小城镇建设实现新发展,为乡村游发展奠定了交通基础。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启动了以沱江镇、阿拉营镇、山江镇、腊尔山镇、吉信镇为代表的14个重点乡镇总体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并对阿拉营镇、木江坪镇、山江镇、吉信镇进行了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促进了资源配置合理利用,提高了城镇
发展质量。同时,重点抓好以国省道为主的道路提质工程,以县乡油路为主的路网工程和以村级公路为主的通达工程建设。目前,凤凰县全县道路总里程达1697.2公里,完成209国道和308省道凤凰段改造及麻落、千麻、杜田至门坎岩等公路建设,累计改造通乡油路路基、路面330余公里,启动实施村间道路硬化172个村1118公里。加快了小城镇和县乡村三级交通网络建设步伐,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游的加快发展。
5城市安全感实现新迈进,为凤凰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人气基础。凤凰县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执政为民的思想,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大力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设立了城区景区管理行政执法局,全面开展以建设市场、土地市场、旅游市场、城市环境、交通秩序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和综合执法,城区环境不断优化,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旅游人气明显提升。据统计,2003年-2007年,凤凰县已累计接待游客132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6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4.2%、246.6%。
二、当前城镇化建设推进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以城镇化建设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受制于地域思想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凤凰县在城镇化建设上均以提高城镇化率和城镇化水平为主,对如何理清城镇化发展思路,实现以城镇化建设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认识不足,70%以上的干部群众认为搞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是两条不会交叉的平行线,无法产生“双赢”效果。尤其在小城镇建设上,85%以上的乡镇党委政府考虑的是“一票否决”的工作,而对小城镇建设工作,既没有长远规划,也没有近期目标。
2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不够。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凤凰县在城镇化的规划、设计、建设上不能与旅游的承载力相结合,导致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两者无法实现共同发展和双向迈进。近年来,凤凰虽然加大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却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由于缺乏大型停车场,每逢黄金周,城区便出现人满为患和车辆乱停乱放现象。
3城镇化建设基础薄弱,促进旅游业发展有待加强。凤凰是国家级贫困级,财政收入少、支出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镇化建设基础薄弱,尤其是缺乏城镇化建设资金。2007年凤凰县启动了以沱江镇、阿拉营镇、山江镇、腊尔山镇、吉信镇为代表的14个重点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工作,计划总投资3597万元,但由于财政支出矛盾突出,资金到位率不足70%,导致城镇化建设工作难以顺利和圆满完成,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全省10多个百分点,削弱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力度。
三、进一步以城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1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绘制发展蓝图。
一是抓好城镇总体规划。结合优势资源、自然景观、乡风民俗、历史人文背景,高起点、
高水准制定《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凤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带动沿国省两道、沱江一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框架。二是抓好中心城镇小区控制性规划。结合县城区位特征,围绕古城核心景点区、旧城商务娱乐区、红旗综合行政区、堤溪文教体育区、城北仓储物流区和凤凰园旅游服务区等六大城市功能区编制好各小区控制性规划,规范区域空间开发。同时,在规划编制中做到与中心城镇的实际结合、与产业结合、与发展结合,确保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布局合理、建设规范、特色鲜明的小区控制性规划编制目标。三是抓好小城镇的发展规划。统筹城镇发展大局,必须认真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优化城镇布局,形成“重点突出、架构合理、互利共生”城镇发展新格局。要突出抓好阿拉营、吉信、山江、竿子坪等14个重点乡镇的城镇发展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建立健全城镇发展规划体系,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用地、教育用地、商业用地、生态用地等土地资源,统一安排供水、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培育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确定城市文化主流。凤凰是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名城和民族聚居县,凤凰的城市文化主流应当是历史、文化和民俗。因此,建设新型城镇化,必须大打名城牌、名人牌和民族牌,将清朝风格明显的凤凰古城、明朝特点突出的南方长城、唐朝韵味迥异的黄丝桥古城和“两山”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基地做为凤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流文化代表和典型,按照“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的思路,进行重点开发、重点建设和重点管理,突出凤凰历史的厚重性、完整性和原真性。二是加大城市“创品夺牌”推进力度。凤凰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强县等国字品牌,但由于凤凰是老、少、边、穷地区,城市的品牌效应和名气效应仍不能将优势资源和民俗精粹完美结合,促进城市品位提升。因此,凤凰必须增强城镇居民的公共意识、城市意识,加大城市“创品夺牌”力度,尤其要加强国家4A级景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的申报力度,彰显凤凰城市文化的主流和韵色。三是加强古城保护。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严格执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要求,切实将古城核心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和临河临街餐饮业逐步迁出,对古城不协调建筑和古城核心区餐饮业进行全面整治、整改,进一步完善古城内重点保护民居、重点文物单位的保护性维修,启动沱江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保持和提升古城品位,实现“风貌古朴、意境迷人”的城市文化建设目标。
3有序推进城市建设,注重城市内涵增长和质量提升。
一是加大产业建设力度。要把城镇化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旅游经济和城镇、农村经济。突出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抓住吃、住、行、游、购、娱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农工、商贸、物流、商贸、金融等与城镇化建设相关联的产业,确保城镇产业建设有产品、有项目、有市场,实现产业互动,配套和支撑工业、城镇的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涉旅服务行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壮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二是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配合做好吉怀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完成下沱公路工程招投标并启动路基建设,加快凤大公路建设,积极争取新凤凰火
车站扩容升级和铜仁凤凰候机楼建设。要突出实施一批旅游工程,重点抓好十里沱江风光带、民族风情展演等工程建设,完成体育中心建设。要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建设完成城北新区凤凰城市标志性建筑,展显凤凰风貌和特色。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城镇水网、电网、路网改造,城镇最低廉租房建设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提高城镇居民的公众受益度和生活质量。要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质量监管,做到精心设计、规范施工,建设精品工程,全面提高城市档次。三是加大城市生态建设力度。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从根本上减轻城市扩张和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严格控制各种污染排放,加快完成城镇供水和污水归集管网建设。实施完成县城垃圾处理场和24个乡镇垃圾处理站建设。完成“青山抱古城”生态工程,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及城区景区、国省道沿线和沱江河沿岸乡镇村寨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力争到2012年,城市绿化率达35%,人均绿地面积10平方米。 4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水平。
一是做大做强城建投公司。成立城建投公司是凤凰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大创举和成功经验。近年来,该公司先后融资15.22亿元,为改善凤凰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因此,要通过政府授予、市场运作、开发经营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城市建设、开发、经营和投融资上的主体作用,归集国有资产、垄断一级土地市场,不断扩大融资渠道,规范经营行为,盘活城市资产,开发城市资源,增强政府在城市开发建设上的调控能力。二是完善城镇综合执法管理。进一步加大城区景区管理行政执法力度,彻底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做到对照标准、加强管理、落实措施。要建立城市管理规章体系,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公用事业等城市管理和建筑市场、土地市场等“四项整治”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要依法建立完备的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充分发挥广大市民和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实行严管重罚,以重罚少数教育多数的办法,确保管理到位,不出问题,不断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城镇治安管理。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执政为民思想,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大力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不断优化城镇环境,增强群众安全感。四是以人为本,保障群众利益。正确处理好城市扩张、工业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实行严格的耕地管理、保护制度。切实解决和处理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征用土地、拆迁安置、房地产交易、物业管理、农民工工资和工程质量等问题,真正让群众放心,让群众满意。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村人口进城“门槛”,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1月16日,在凤凰古城2011年经济工作会议上,在过去的一年里,凤凰县“一业带三化”,即以旅游为龙头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县域特色经济充分显示出特有的活力。该县去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34.62亿元,增长11.5%;财税总收入2.44亿元,增长28.5%。
在州委州政府的直接关心支持下,凤凰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实现拓展升级。去年该县启动实施了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内容的“一申报两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世界品牌大凤凰、休闲靓丽夜凤凰、县强民富金凤凰”,引领旅游品牌效益和产业效益快速提升。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上,凤凰古城超过云南丽江、山西平遥,被评为“影响中国文化旅游的一个古城”金奖。去年1-12月,全县接待游客5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5%,实现门票收入1.5亿元,实现旅游税费6300多万元。在旅游业的强力带动下,该县农业结构优化提速,全县柑橘品改低改、烟草农业建设及生姜、反季节蔬菜等特色产业开发风生水起,激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3.88万亩。全县烟花鞭炮、旅游品、矿产品、农副产品加工四大过亿产业集群在发展中渐入佳境。
为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凤凰县去年实施了30个重点项目建设和10大景区景点工程。在打响“管理年”的组合拳中,该县境内的吉怀高速、凤大高速已经全面完成征地拆迁任务;209国道绕城线已完成投资1769万元,完成路基形象进度4.8公里;下沱线已完成投资2600万元,完成路基工程的90%;一批县乡公路改造工程也在有序进行中。同时,该县备受人们关注的12大景区景点工程也正有序推进。其中,沱江风光带三期工程沿河绿化已完工、防洪堤主体工程完成602米、清平湾道路改造完成70%工程量、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整体开发一期工程土建部分已100%完成,预计今年3月开园营业。投资最大的凤凰古城夜景亮化工程已完成75%的任务量,春节前将正式“亮灯”剪彩。
为主动对接发展需要,该县去年集中开展了旅游市场秩序、“查非纠违”、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县城环境卫生、古城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秩序、乡镇整脏治乱绿化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着力优化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在旅游整治中,该县成功取缔了河灯市场,规范了背篓市场,打造民族旅游商品、古城美食两条特色街道,既拓展了旅游空间又兼顾了民生。在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整治中,该县先后组织开展非法出租车协会、国省道沿线敲诈勒索、腊尔山治安、重点工程施工环境、企业发展环境等治安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下,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为该县营造了风清气正、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