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专题练习
1.王维使至塞上时既目睹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苍凉,更看到了“ , ”的壮美。
2.白居易《琵琶行》中表现诗人与琵琶女共同的身世之悲的句子是“ , ”。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 ”。 4、《诗经〃氓》中多处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寓意,借物言情,其中“桑之未落, ” “桑之落矣, ”,借叶子由鲜嫩而至枯黄的景物变化表现出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 5、《离骚》中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自己和当时的众人分别比作鹰和一般鸟类,从而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的句子是“ , ”。 6、《赤壁赋》中,以潜蛟和嫠妇的表现来侧面描写音乐美的句子是“ , ”。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语言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 ”。 8、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和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 ”。 9、《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10、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的句子是
“ , ”。 11、李白《行路难》中“ , ”两句诗极写作者对未来的乐观与自信。
12、李白《蜀道难》中描写“剑关”的诗句是“ , ,万夫莫开”。 1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成为远隔千 山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14、李贺在《雁门太守行》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叙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氛围的名句是“ , ”。
15、有的人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的“ , ”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16、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他在《上李邑》一诗中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的这两句诗源自庄子《逍遥游》里的句子:“ ,水击三千里, ,去以
1
六月息者也。” 17、《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 , ”。
18、很多到杭州旅游的人,喜欢去西湖边小酌,非为珍馐美酒,实为湖光山色,这恰应了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 , ”两句。 19、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 , ”。
20、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 , ”。
21、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 ”。 22、《劝学》中用“故”归纳上文,又用“ ,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秦汉的故都经历了无数的战乱,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一片焦土的名句是“ , ”。 24、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可用“忠”“恕”二字来概括,其中“恕”可用《论语》中孔子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的“ , ”两句来诠释。 2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的温暖的名句是 “ , ”。 26、曹操《观沧海》一诗里体现诗人登上碣石山顶,登高望海的大致印象的两句诗是 “ , ”。 27、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帝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 ”的雄心,也只怕会有“ ” 的结局。 28、《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当“解衣欲睡”,后因“ , ”,从而寻友一同夜游承天寺。 29、《曹刿论战》写到,在战争进行中,齐军败逃,鲁公欲追,曹刿却“ , ”,仔细观察,才确定追击。 30、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善用比喻,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与义,在两者不可兼得时,以“ ”,巧妙地比喻“ ”,为人们做出选择。
3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由衷赞美赤壁美景时,联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众多英雄豪杰,于是感慨道:“ , ”。
32、杜甫《登高》开篇“ , ”描绘出一幅奇妙精美的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