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0年9月—2011年1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12:48: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们,社会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在服务中加强管理,才能造就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我们正迎来一个社会建设大发展的时代。党的十七大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付诸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速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成为民生福祉的倍增器、处理矛盾的减压阀、和谐稳定的安全网。社会建设任重道远,社会建设大有可为,各地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站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政治高度,不断深化对现阶段社会建设与管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借鉴包括北京在内的国内外社会建设有益经验,在创新中把社会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

人民日报评论员:燃烧激情 共创未来

——祝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圆满成功

10月12日,庄严的天坛祈年殿前,国家主席胡锦涛亲手点燃第十六届亚运会主火炬。采自巍巍长城之上,带着亚洲人民祝福与期盼的亚运圣火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传递,奏响这场亚洲体坛盛会的序曲。圣火光芒闪耀,耀亮神州大地,耀亮人们的心田;圣火跃动不息,召唤世人目光,召唤光荣与梦想。美丽的羊城搭建起全新的舞台,正张开热情的臂膀,期待着来自亚洲各国各地区的体育健儿相聚。一棒棒传递的广州亚运会火炬,伴随着盛会开幕的一声声倒计时,在无数双热切的眼眸中,将舒展开一幅绚丽而恢宏的动人画卷。

跃动不息的圣火昭示着和平、友谊、进取。神圣的火种采集仪式,庄重的火炬点燃场景,热烈的火炬传递过程,这一切,都寄托着人类对美好世界生生不息的向往与追求。起源于古希腊的火炬传递形式,已成为现代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综合性大赛不可或缺的环节。亚运会是一条五彩的纽带,连接起亚洲的万水千山;火炬传递就像一串清脆的号角,鼓舞起人们的参与热情。炽热燃烧的火焰将广州亚运会“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理念播撒四方,将奥林匹克精神和亚运精神再度弘扬。火炬传递,一路牵起人们的诚挚祝愿和五彩梦想。

跃动不息的圣火传递着欢乐、激情、使命。参加广州亚运会圣火传递的两千多名火炬手,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六龄儿童,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火炬手的选拔面向大众,面向普通劳动者,体现出广泛的参与性。他们大都是各行各业的翘楚,更是能够展现出亚运精神的时代先锋。火炬手犹如一颗颗火种,将亚运精神

45

深深植入大众之中。火炬传递之旅犹如一场场欢乐聚会,激发着广大民众对亚运会的期盼与支持,提供了沿途各地人们参与亚运的难忘体验。同时,火炬传递还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是对一向敢为人先的南粤大地人文财富的一次集中展示。

跃动不息的圣火凝聚起力量、希望、信念。从1951年首届亚运会开始,火炬传递就以其丰富的内涵,担当起独特的作用。伴随着亚运会近60年的一路风雨,伴随着亚洲的现代化进程,那一簇簇圣火照亮前行之路,为亚运会乃至亚洲的进步注入不竭动力。1990年的北京,亚运圣火首次燃起在中华大地,留下了一段国人难忘的共同记忆。20年伟大跨越,广州成为亚运会新的东道主,为全亚洲参与亚运、分享亚运,搭建起又一座广阔平台。在亚洲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火炬传递敲起的激越鼓点,让大气创新的广州亚运绽放出特有魅力。 火炬传递全面展开,广州亚运会筹备工作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6年多的筹备,光阴荏苒,广州不曾虚度。如今,一座更新更美的南国花城正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特色,岭南风格,人们翘首以待,为火炬加油,为亚运喝彩。 分享圣火带来的欢乐,同燃圣火点起的梦想!祝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评论员:创新城市 永续发展

一个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必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也必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创新城市——这是上海世博会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创新城市”在世博会成为一个备受青睐的理念,因为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供了一个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能否实现和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重大难题。在全球范围内,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正在快速消耗,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拼资源、拼能源的发展路径,必然行之不远。特别是,对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属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然方兴未艾的中国来说,坚持城市创新,保证可持续发展,更加迫不容缓。

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过去的30多年里虽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粗

46

放,资源能源的消耗惊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要赢得中国城市更美好的未来,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要解决上述种种难题,依靠创新驱动城市发展,成了我们的重要选择。

上海把第二十二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的主题确定为“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咨询会会场席设世博园——上海世博会打开了一扇天窗,提供了众多可资借鉴的城市创新案例。比如走向衰落的港口工业城市毕尔巴鄂,创造性地进行以古根海姆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群建设,成功转型为旅游城市,变成一个以创意经济为主导的服务型都市;还有巴塞罗那,在新城区扩张和老城区复兴中迭出新意,让两者相互映衬、共同发展??

当然,创新城市的建设决非易事,需要跨越障碍,更新观念。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我国只有不足5%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技术的自给率很低,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也远未形成。一个创新城市,应该拥有健全的创新体系和创新要素,以推动城市又好又快地发展,并对其它区域产生较大的带动作用。何谓创新要素?创新活动具有哪些特征?它们需要怎样的政府管理方式?需要怎样的社会经济环境?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给出明晰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换“发动机”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发展观。因此,发展的观念、思路、手段和评价体系等等,都有待于创新。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我国已经有20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有17个城市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我们期待着借上海世博会的东风,乘势而上,推进创新城市建设,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能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创新型国家。

民日报评论员: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一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这个判断符合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表达了亿万中国人共同的生活感受。全面把握、深刻理解这五年我们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所积累的弥足珍贵的经验,所创造的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满怀信心地迈向“十二五”,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

47

重要的意义。

这五年,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济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十一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长达11.4%、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能够胜利完成的。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实践证明,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国家面貌,还将赢得更长时间和更高水平的发展。

这五年,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0.2%和8.3%,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结束了,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了,逐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实践证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百姓才能获得更多福祉。

让人们尤为感慨的是,这五年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历史罕见。从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到遭受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我们共同经历了一系列大事、喜事、难事。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保证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取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进展,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是极为不易的。

实践经验弥足珍贵,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这一切,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48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0年9月—2011年1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s0n24rhqg565jb3uu0n_1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