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混凝土构件中,为防止钢筋锈蚀,并保证钢筋和混凝土牢固粘结在一起,钢筋外面必须有足够厚度的混凝土保护层。这种必要的保护层厚度主要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种类、所处环境等因素有关。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从钢筋外边缘算起)不应小于钢筋直径及教材附录中所列的数值,同时也不宜小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25倍。 10.
如果截面承受的弯矩很大,而截面尺寸受到限制不能增大,混凝土强度等级又不可能提高,以致用单筋截面无法满足教材中的适用条件,就需要在受压区配置受压钢筋来帮助混凝土受压,此时就应按双筋截面计算。或者当截面既承受正向弯矩又可能承受反向弯矩,截面上下均应配置受力钢筋,而在计算中又考虑受压钢筋作用时,亦按双筋截面计算。
第四章答案 一、填空题 1.腹筋
2.箍筋 弯筋
3.斜拉 剪压 斜压 剪跨比
4.抗压强度 截面尺寸 甚微 5.斜拉 脆性 0.15% 0.10% 6.理论切断点 切断 伸过 7.正 正 包括在内 8. 0.5 h0
9.绑扎 机械 焊接 10.700 两根 二、选择题
1.A 2.B 3.A 4.B 5.A 6.C 7.C 8.B 9.C 10.A 三、问答题 1.
钢筋混凝土梁在弯矩M和剪力V共同作用的区段,存在着由M产生的法向应力和由V产生的剪应力,二者组合成主应力。当主拉应力
tp
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ft时,将出现与
tp
方向垂直的斜向裂缝,斜
裂缝将沿着主压应力的轨迹发展,下边与梁受拉边垂直,上端进入受压区。 2.
由于斜裂缝面的凸凹不平,当斜裂缝两侧产生相对滑移时,斜裂缝面间存在着由骨料的机械咬合作用和摩擦阻力形成的滑动抗力。这种力称作骨料咬合力,它可以传递斜截面的一部分剪力,但是随斜裂缝宽度的开展,骨料咬合力将逐渐减少,以致消失。跨越斜裂缝的纵向钢筋对斜裂缝起着销栓作用,能传递一部分剪力,称作纵筋销栓力,但随着纵筋劈裂裂缝的发展,销栓力也将逐渐降低。 3.
无腹筋梁在斜裂缝形成并开展以后,骨料咬合力及销栓力逐步消失,斜截面上的全部压力和剪力由残留的压区混凝土承担,因此在残留的压区面积上形成较大压应力和剪应力。同时斜裂缝处纵筋的应力
s
有
显著的增大,这是因为斜裂缝出现以前,该处s大小取决于正截面弯矩MB,斜裂缝形成以后,s大小取决于斜截面AB的弯矩MAB,MAB=MA,而MA > MB,所以斜裂缝出现后,s有很大的增加。
4.
随剪跨比 的不同,无腹筋梁有以下三种破坏形态: ② ②③5.
腹筋对提高梁的受剪承载力的作用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腹筋直接承担了斜截面上的一部分剪力。
2)腹筋能阻止斜裂缝开展过宽,延缓斜裂缝向上伸展,保留了更大的混凝土余留截面,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受剪承载力Vc。
3)腹筋的存在延缓了斜裂缝的开展,提高了骨料咬合力。 4)箍筋控制了沿纵筋的劈裂裂缝的发展,使销栓力有所提高。 上述作用说明腹筋对梁受剪承载力的影响是综合的、多方面的。 6.
剪跨比,混凝土强度等级,腹筋数量及其强度,纵筋配筋率。此外,梁的截面尺寸和截面形状也对斜截面承载力有所影响:大截面尺寸梁的受剪承载力相对偏低,而T形、I形截面梁的受剪承载力则略高于矩形截面梁。 7.
配箍筋梁的受力如同一拱形桁架,斜裂缝以上部分混凝土为受压弦杆,纵筋为下弦拉杆,斜裂缝间混凝土齿状体有如受压斜腹杆,箍筋起到受拉竖杆的作用。但箍筋本身并不能将荷载作用传递到支座上,而是把斜压杆(齿状体)传来的荷载悬吊到受压弦杆(近支座处梁腹混凝土)上去,最终所有荷载仍通过梁腹传至支座,因此箍筋的存在并不能减少梁腹的斜向应力,故不能提高斜压破坏的受剪承载力。 8.
弯剪裂缝:在弯矩M和剪力V共同作用的剪跨段,梁腹部的主拉应力方向是倾斜的,而在梁的下边缘主拉应力方向接近水平。在这些区段,可能在梁下部先出现较小的垂直裂缝,然后延伸为斜裂缝。这种裂缝称为“弯剪裂缝”
腹剪裂缝:当梁腹很薄时,支座附近(主要是剪力V的作用)的最大主拉应力出现于梁腹中和轴周围,就可能在此处先出现斜裂缝,然后向上、下延伸,这种斜裂缝称为“腹剪裂缝”。 9.
配箍率(箍筋的配筋率):是指梁内同一水平面内箍筋截面面积与该平面内箍筋间距内的截面面积的比值。即
,其中Asv为同一截面内箍筋截面面积,b为梁截面的宽度,s为箍筋间距。 时发生斜拉破坏; 时发生剪压破坏; 时发生斜压破坏。
箍筋在受弯构件中的作用:①与斜裂缝相交的腹筋承担很大一部分剪力; ②与架立筋、腰筋、纵向受拉筋形成钢筋骨架; ③箍筋控制斜裂缝的开展,增加剪压区的面积;
④吊住纵筋,延缓了撕裂裂缝的开展,增强纵筋销栓作用; 10.
有截面限制条件和最小配箍率两个限制条件。 1)截面限制条件: 当
4.0时 KV 当6.0时 KV
2)最小配箍率条件: 当
时,
对HPB235钢筋,=0.15%;对HRB335级钢筋,=0.10%
第五章答案 一、填空
1.弯矩 1.5~2.5 2.较高
3. 0.8%~2.0% 5% 4. 0.25 6 封闭 5.小 小
6. 300 500 100
7.屈服强度 压碎 双筋 大偏心 8.达到 大 未达到 小 9.短 1.0 10.
0.3h0 0.3h0
二、选择
1.C 2.C 3.A 4.D 5.C 6.A 7.A 8.C 9.C 10.B 三、问答 1.
偏心受压构件从破坏原因、破坏性质及影响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来看,可以归结为两类破坏形态: 1)大偏心受压——构件破坏时由于受拉钢筋首先到达屈服,裂缝开展,最后导致受压区混凝土压坏。破坏前裂缝显著开展,变形增大,具有塑性破坏的性质。其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受拉钢筋,形成这种破坏的条件是:偏心距e0较大,且受拉钢筋配筋率不太高。
2)小偏心受压——构件破坏是由于受压区混凝土达到其抗压强度,距轴力较远一侧的钢筋,一般均未达到(受拉或受压)屈服。破坏前缺乏明显的预兆,具有脆性破坏的性质。其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压区混凝土及受压钢筋。形成这种破坏的条件是:偏心距e0小;或偏心距虽大但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过高。 2.
0.3(
是根据取纵向受压钢筋为最小配筋率(
)及纵向受拉钢筋为最小配筋率
的平均值。其含义是在常
)时,对于常用的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等级算出的界限偏心距
用的材料强度等级情况下的截面最小界限偏心距3.
,因为当及均取最小配筋率时,为最小值。
≤0.3,属小偏心受压情况,这时基本公式中未知量有三个:、及 故不能求得唯一解,需
给定一个,求其余两个。这时首先确定,因为在小偏心破坏时,距轴力较远一侧的钢筋,无论受拉或
手压应力均很小,其所需钢筋面积有最小配筋率控制,即的确定是独立的,与及无关。
在4.
确定之后,由基本公式可联立求解及 。
。可见,在小偏心受压情况下,
是根据最小配筋率给出的最小界限偏心距的平均值。当截面配筋面积(
限偏心距
为定值,一般情况下均大于
。即便
> 0.3,但仍有可能
及)给定时,其界,属小偏心受压情
况。因此,在截面配筋为给定的情况下,不能用小于还是大于5.
来判断。
大于还是小于0.3来判别大小偏心受压,而应该用x
当轴向压力设计值N较大且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长细比 l0 / h 较大时,则截面的受压承载力有可
能由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轴心受压控制。因此,偏心受压构件除应计算弯矩作用平面的受压承载力外,尚应按轴心受压构件验算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受压承载力。此时可不考虑弯矩作用,但应考虑纵向弯曲影响(取稳定系数)。在一般情形下,小偏压构件需进行验算,对于对称配筋的大偏心受压构件,当l0 / h≤24时,可不进行验算。
6. 受压构件内的受压钢筋采用高强度钢筋或冷拉钢筋是否合适,为什么?
受压构件受压区破坏时砼达到极限压应变,计算时砼的应变量取为0.002(其极限拉应变更小,仅为0.00027)。若砼达到极限压应变破坏时即使钢筋不破坏,但该构件已经破坏,此时受压钢筋的压应力只有
52
0.002×2.0×10=400N/mm,如果使用高强钢筋或冷拉钢筋,也无法发挥其较高强度的性能,反而造成材料的浪费。
7. 钢筋混凝土柱中配置箍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其直径和间距是如何要求的?
①阻止纵筋受压向外凸,防止砼保护层横向胀裂而剥落; ②约束砼; ③抵抗剪力;
④与纵筋形成钢筋骨架。
柱中箍筋直径与间距的要求:
①6mm≤柱中箍筋直径dv≮0.25dmax ②箍筋间距s符合下列条件:
s≤15dmin(绑扎)或≤20dmin(焊接) s≤b(截面短边) s≤400mm
纵筋接头绑扎时: 搭接范围内箍筋加密;
③纵筋受压时,s≤10d且≤200mm ④纵筋受拉时, s≤5d且≤100mm
⑤纵筋率≤3%时, 8≤ dv ≤10dmin & 200mm
8. 钢筋混凝土土柱大小偏心受压破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在承载力计算时如何来判别?
钢筋砼柱大小偏心破坏的本质区别是相对受压区高度?是否大于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b。在承载力计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