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土力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 - - 东南大学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6 10:05: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

6m 处 :

矩形分布的条形荷载

x

z

6

3

,查表

0 .198

c 矩形

0 .5

b b 2

0 .1 98 100 19 .8 k P a z 矩形

---

---

三角形分布的条形荷载

0 .0476 * 100

三角形

l z 6

3 2

1

,查表

t 1

0.0476 ,

t 2

0. 0511

10 , b b 4 .76 kPa z

0 .0 511 * 100

三角形

5. 11 kPa z

2

所以,边缘左右两侧的

z1

z

19 .8 4 .76 24 .56 kPa

z2

19 .8 5 .11 24 .91 kPa

第六章

6-11、某矩形基础的底面尺寸为 4m× 2m,天然地面下基础埋深为 1m,设计地面 高出天然地面 0.4m,计算资料见图 6-33(压缩曲线用例题 6-1 的)。试绘出土中

3

竖向应力分布图(计算精度;重度( kN/m)和应力( kPa)均至一位小数) ,并 分别按分层总和法的单向压缩基本公式和规范修正公式计算基础底面中点沉降 量( p 0

0 .75

f

ak

)。

解:1、分层总和法单向压缩基本公式 ' (1) 求

W

S

V V

S W

W

S

V W

S W

G

S W W

G G

S

W

W S

1 G

S

W

G

S

1 '

W

S 3

W

W

Gs 1

又已知,粉质黏土的

3

19 .1kN / m ,G s

2 .71 ,

40 %

2 .72

31 %

和淤泥质黏土的

18 .2 kN / m

---

,G s

---

所以

分别为 9

'

3

kN m

.2 /

4.kN / m 和

3

(2) 地基分层

基底面下第一层粉质黏土厚 4m,第二层淤泥质黏土未钻穿,均处于地下水位以 下,分层厚度取 1m。 (3)地基竖向自重应力

C

的计算

0 点:

C

18 1 0.4

kPa 25 .2

1 点:

C

25 .2 9.2 1

kPa 34 .4 kPa 43 .6 kPa 52 .8

2 点:

C

34 .4 9.2 1

3 点:

C

43 .6 9.2 1

4 点:

C

52 .8 8.2 1

kPa 61 .0 kPa 69 .2

5 点:

C

61 .0 8.2 1

6 点:

C

69 .2 8.2 1

kPa 77 .4

(4)地基竖向附加应力

z

的计算

G

G

基础及其上回填土的总重

F p

A G

Ad

20

4

2.5 1.4

280

kN

基底平均压力

9 2 0 2 8 0

k P a 1 2 0

2.5 4

基底处的土中附加应力

p

0

p

C 0

k P a

120

25 .2

94 .8

计算基础中心点下由基础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 等小矩形荷载的公共角点,其长宽比 4、5、6m 各计算点的 z 。

点 0

---

z

,基础中心点可看作是四个相

1.6 ,取深度 z=0、1、2、3、

l / b 2 /1.25

l/b 1.6

z/m 0

z/b

c

z

0 0.250 94.8

---

1 2 3 4 5

1.6 1.6 1.6 1.6 1.6

1 2 3 4 5

0.8 1.6 2.4 3.2 4.0

0.215 0.140 81.5 53.1

0.088 33.4 0.058 22.0 0.040 15.2

6 1.6 6 4.8 0.029 11.0 (5)地基分层自重应力平均值和附加应力平均值的计算,见表 1。

---

---

(6)地基各分层土的孔隙比变化值的确定,见表 (7)地基压缩层深度的确定

z

1。

0.2

C

确定深度下限:5m 深处

0 .2

C

k Pa

0.2 69 .2

13 .84

z

; 6m

15 .2

13 .84 kPa ,

深 处

0.2

C

k P

0.2 77 .4

15 .48

不够

z

11 .〈0 15 .48

,可以。 kPa

表1

分层总和法单向压缩公式计算的沉降量

点 深度 自重应力附加应力自重平均 附加平均 自重+附加 曲线 压前e1i

0 0 25.2 94.8 1 1.0 34.4 81.5 29.8 88.2 118.0 0.821 土样 2 2.0 43.6 53.1 39.0 67.3 106.3 4-1

0.818 3 3.0 52.8 33.4 48.2 43.3 91.5 0.808 4 4.0 61.0 22.0 56.9 27.7 84.6 0.800 土样 5 5.0 69.2 15.2 65.1 18.6 83.7

0.796 4-2

6 6.0

77.4

11.0

73.3

13.1

86.4 0.791 (8)基础的最终沉降量如下:

n

s

si 33 27 19 10 7 6 102 mm

i 1

2、规范修正公式计算(分层厚度取 1m) (1)计算 p

0

同分层总和法一样,

p0 p

C 0

120 25 .2 94 .8 kPa

(2) 分层压缩模量的计算

分层深度自重平均 附加平均 自重+附加 曲线 压前e1i 压后e2i 压缩模量

0 5.

29.8 88.2 118.0 0.821 0.761

2.68

土样

2.73

39.0

67.3

106.3

4-1

0.818 0.769 2.50 0.35 48.2 43.3 91.5 0.808 0.774

2.30 4.0 56.9 27.7 84.6 0.800 0.782 2.77

土样

5.0 65.1 18.6 83.7

0.796 0.783 2.57

4-2

6.0

73.3

13.1

86.4 0.791 0.781 2.35

(3) 计算竖向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

压后e2i

沉降量

0.761 33 0.769 27 0.774 19 0.782 10 0.783

7 0.781

6

土力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 - - 东南大学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sal98cjqk2xc786b4a94zk8m0hvru00rx3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