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午练1答案:
1-10:CBBDA; BCBDA; 11-20: ADDDB; DBBDB 21-25: BDABC
部分题目解析:
1.18—19时气温和气压变化快,表明风速大。
4.爬升型,下部稳定,上部上升,即下部出现逆温,上部正常;熏蒸型是上部逆温稳定,下部对流不稳定;波浪形大气对流,不稳定;平展型大气逆温,稳定。 6.注意是“累积盈亏”,水分累积亏损最多和最少的时间是蒸发等于降水的节点。 前期蒸发大于降水,累积亏损最多。
7-8.经纬度、轮廓判断是吉林省;山区多雾 9.冬温低于0°C,温带气候
10.城市热岛效应,市区上升气流多,降水多 11.冷锋锋后
12.图示南部沿海等压线闭合密集,是台风,影响菲律宾地区
14.秋冬气温低,四川盆地气候湿润,空气中水分充足,盆地地形大气相对稳定,晴夜辐射降温快,水汽凝结成雾 15.看图对比
16.洋流流向受盛行风影响 17.热带地区,年温差小
18.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副高控制该纬度 19.背风坡干空气下沉增温,焚风效应
20. 首先图中信息告诉我们:等温线基本与纬线平行,说明同纬度海陆温度相同。一天中最热和最冷时分别是14点和日出前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海陆气温差异明显,等值线应该弯曲。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正午太阳辐射强,也会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海陆气温差大,等值线弯曲。
21.根据材料信息“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判断太阳直射20°S,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越往南昼越长,日落时刻越晚,也就是甲地日落时刻早于乙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从20°S向南北递减,甲乙两地到丙地(直射点)的纬度间隔(纬度差)相同,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同。
22. 根据该地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可推断出该地日照时长将近15小时,即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而若当地天气晴朗,则太阳辐射应以当地正午为最高点呈对称分布(下午略大于上午)但在北京13时出现一波谷,应该受多云天气影响。
23.根据当地昼长将近15时,推出当地日出时间为12-15/2=4:30左右,后根据时差1.5小时推出其经度约为97.5°E,选A项。
24. 据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乙地处于低压槽,且为向岸风,所以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乙。
25.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修筑沿海堤坝,完善预警系统只能减弱风暴潮带来的灾害,围海造田和建防护林不能有效抵御风暴潮。
典型烟云与大气稳定度关系
(1)波浪型。
大气湍流强烈,波浪状向下风向输送,多出现在阳光较强的晴朗白天。污染物向各个方向迅速扩散,浓度随着远离排放源而迅速降低,对排放源附近的居民有害。
(2) 锥型。
烟流扩散能力弱于波浪型,离开排放源一定距离后,烟流沿基本保持水平的轴线呈圆锥形扩散,多出现阴天多云的白天和强风的夜间。大气污染物输送距离较远。
(3) 带型(扇型)。
这种烟型出现在逆温层结的稳定大气中,大气几乎无湍流发生,烟流在竖直方向上扩散速度很小,其厚度在漂移方向上基本不变,像一条长直的带子,而呈扇形在水平方向缓慢扩散,多出现于弱风晴朗的夜晚和早晨。
由于逆温层的存在,污染物不易扩散稀释,但输送较远。若排放源较低,污染物在近地面处的浓度较高,遇到高大障碍物阻
挡时,会在该区域聚积以致造成污染。如果排放源很高时,近距离的地面上不易形成污染。 (4)爬升型。
大气某一高度的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对流),而下部为稳定状态(逆温),如果排放源位于这一高度,则烟流呈下侧边界清晰平直,向上方湍流扩散形成一屋脊状,故又称为屋脊型。这种烟云多出现于地面附近有辐射逆温日落前后,而高空受冷空气影响仍保持递减层结。由于污染物只向上方扩散而不向下扩散,因而地面污染物的浓度小。 (5)熏烟型。
为大气某一高度的上部处于稳定状态(逆温),而下部不稳定(对流)。若排放源在这一高度附近,上部的逆温层好像一个盖子,使烟流的向上扩散受到抑制,而下部的湍流扩散比较强烈,也称为漫烟型烟云。这种烟云多出现在日出之后,近地层大气辐射逆温消失的短时间内,此时地面的逆温已自下而上逐渐被破坏,而一定高度之上仍保持逆温。这种烟流迅速扩散到地面,在接近排放源附近区域的污染物浓度很高,地面污染最严重。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