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2008真题解析一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7:20: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名词解释4*5 1.芝加哥社会学派

解析:相似考题有:05年的列举两个传播学来源其他学科的例子、06年的“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早期发展的贡献”。参考那题的答案就行。

答:芝加哥社会学派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哲学家杜威、社会学家库利、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帕克等。芝加哥大学率先创立了社会学,继承了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关注社会交往和冲突),主导了早期的美国社会学研究。库利发展出了“镜中我”和“首属群体”的概念,米德提出了“主我”和“客我”的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帕克阐释了“社会距离”的概念,这些思想集成了继承了齐美尔关于社会化的思想,在关注社会整体的同时将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焦点,并系统的阐述了符号互动论。

芝加哥学派为传播学的初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首先,在传播学理论上,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认为,人类和社会的存在,都需要传播。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接解释,取而代之的是符号互动论的观点。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类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来认识他们自己是谁,人们借助于与他人的人际传播而建立意义。同时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种可能手段。芝加哥学派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进行了关于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的佩恩基金研究,这些研究为许多后来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早期的模式。同时,它也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再次,在传播学研究方法上,杜威确立了实证哲学,相信科学实验能够为人是世界提供基础。芝加哥社会学派为美国社会学的研究奠定了经验的基础,赋予美国社会学一种应用和改良的影响,并开展了早期的传播学效果研究(关于电影对儿童影响的佩恩基金会研究)。 2.信度和效度 解析:研究方法的问题。

答:准确与精确是衡量度量成败的重要标准,也就是:可靠性和准确性,也即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某种特殊技巧重复应用于某一题目的研究,每次都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假定让甲猜乙的重量,甲开始猜80公斤,当乙化了妆让甲猜,甲猜到90公斤,这说明甲对乙的

重量估计不可靠,然而当甲得到一个磅秤之后,无论乙是如何化妆,称量的重量都是一样的,这说明磅秤比起猜测是度量重量的更好的工具。但是信度并不意味着正确、有效。假如把磅秤调低5公斤,虽然每次都能称出同样的重量,但次次都是错,这一差数称为偏差。 效度:表示一种测验或量表能够用来真正测量它所要测量的目标的准确程度。效度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1)实际测量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概念是否一致;(2)概念是否被准确地测量。例如,一种智力测验,本以测量智力为目标,如果所测量到的主要是知识经验而不是智力水平,那就表明这种智力测验的效度很低。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效度和信度之间的关系:例如:用打靶来比喻对于事物的度量。信度或可靠性性象一组密集的弹着点,无论打在靶子的那个部位;而效度或准确性则要求打在靶心附近。一般而言,可靠而不准确属于系统误差,准确而不可靠则属于随机误差。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是说,一个测量要有效度就必须有信度,信度是效度的必要前提条件,不可信就不可能正确。信度不是效度的充分条件是说,有了信度,却不一定有效度。可信的测量未必有效,而有效的测量必定可信,效度是信度的目标和归宿。其表现形式有三种:1.可信且有效;2.可信但无效;3.不可信且无效。

3.报网互动

解析:这是新媒介时代下的报纸生存策略之一,也是新旧媒介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 答:指传统报纸和所属的新闻网站为了扩大影响力而采取的种种营销活动,如在报纸上开设网络版、在每条新闻后面附加“详情查阅某某网”,在网站开设电子版报纸、开设记者信箱等。2004年以来被中国大陆很多家媒体采用,已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流动作。报网互动,传统认为是一个关乎报纸的冬天是否来临的话题,但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已上升为报纸营销手段、报纸理念等新的层次。毕竟随着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一定会有一场媒介变革,媒介正走向融合,各种媒介都将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找到各自的生存位置。 4.高语境和低语境(high context&low context)

答:高语境传播与低语境是由美国学者霍尔提出的。高语境传播的指的是,在传播是绝

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正好相反。东方社会很多都是“高语境”社会。 5.媒介融合

解析:媒介经济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也是新媒介和传统媒介的发展方向。相关概念有菲德勒的媒介形态变化、大媒体产业、创意产业。

答:媒介融合就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 二、简答15*4

1.两级传播提出的背景和影响

答:来自媒体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这个过程称为两级传播。20世纪30年代,大众社会理论和强大效果论的范式主导着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作为一个受过经验主义研究方法训练的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相信理论必须坚固的扎根于经验事实之中。为了验证大众社会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美国伊利县进行了总统竞选调查。调查目的(假设)是证明在总统宣传中大众媒介的强效果。此次调查采用了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与预想的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媒体在1940年的大选中起的效果并不突出,大众传播没有直接左右选民的投票意向,它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的因素。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者提出了“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假说,并归纳了大众传播的几种效果类型(强化、结晶、改变等)。伊利研究的结果后来写成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开创了有限效果的新阶段。

两级传播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后来提出的创新的传播扩散中,两级传播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两级传播模式的诠释下,大众传播在人们的认知阶段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说服和决策阶段,人际传播的影响更显著。因此,尽管在技术传播时,受众同时既处身

于信息传播的覆盖中,也处身于人际传播的扩散网络中,但两者对于受众采用新技术的影响是不同的。既有采用过程阶段上的不同,也有更为复杂的传播行为差别。所以当需要把信息进行更广泛的传播时,最好使用大众媒介进行大众传播;要进行劝服时,最好使用人际传播的手段。罗杰斯还在两级传播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扩散理论,对新技术的传播和普及有着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两级传播开创了传播学效果研究的新时代,即有限效果范式。这个效果范式在传播学中占据了三十多年的统治地位。同时,将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研究方法引入传播学中,对传播学的整个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拉扎斯菲尔德才被奉为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

2、追求收视率体现怎样的受众观?

解析:换个角度来考理论,这里它并没有直接叫你谈“受众即市场”理论,而是问一个现象是什么受众观,确实很绝。这个观点在郭庆光的书中介绍得很详细。对这种题要从题干触发引出理论,在谈完理论之后再回归题中的主题词。

答:追求收视率是为了获得好的市场效益,电视节目有越多的观众,节目获得的收视费就越高,或者在该节目上就能获得更高的广告收入。这种为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受众即市场”的受众观。

在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受众指的就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或传播对象。把受众看作消费者或市场的观点,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第一,经营性。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出售出去;第二,商品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自己的商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第三,竞争性。传媒活动既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消费者。

“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的基本观点。对受众市场形势的看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数传媒把受众看作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其有效经营方式是提供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而在媒介丰富的今天,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准确进行受众定位,进行市场细分,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分众市场成为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的某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2008真题解析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sowh8lgrm6o2vt5ky84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