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0年中考物理复习之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7 19:05: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回声:声音的反射;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用来区分发声体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三种乐器的发声 6.三种乐器:

管乐器: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弦乐器:靠弦的振动发声。越细越短的弦,音调越高,越粗越长的弦,音调越低。

打击乐器:用力越大,响度越大。

7.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8.声 音: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9.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呐、超声波速度测定器、B超等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超声波除尘等。

10.用钢尺探究音调与响度的决定因素:

探究音调:保持用力大小一样,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 探究响度:保持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用力的大小。

第二章 物态变化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

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特殊结构是缩口。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固态 液态。要吸热。 7. 凝固:液态 固态。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1.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2. 汽化:液态 气态,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气态 液态 ,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固态 气态,要吸热;

凝华:气态 固态,要放热。

19.云、雪、雨、雾、露、霜、冰、雹、雾凇等形成经历的物态变化。

第三章 光现象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光在介质传播速度要变慢,空气中传播速度近似为:3×108米/秒。

3.光的直线传播应用:影子(手影)、日食、月食、站队、激光掘进、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6.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5)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8.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光路图) 9.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10.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1.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

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12.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距f2f。如幻灯机、投影仪。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13.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14.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成因:晶状体太厚或者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像落在视网膜前。

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成因:晶状体太薄或者眼球前

后方向上太短,使像落在视网膜后。

15. 光的色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16.在水中看物体,如果物体就在水中,就是折射,如果物体不在水中,就是反射。光的色散实质就是光的折射。

第四章 力和运动

一、机械运动

1.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m,课桌的高度约0.75m。 2.长度的单位还有km、dm、cm、mm、um,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m=106um;1um=10-6m。

3.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5.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6.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公式:s=vt .速度的单位是:m/s;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与受力面积、运动状态、速度无关) 1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km/h。1m/s=3.6km/h

7.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8.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9.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二、力(F)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N。 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10.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N/kg,根据题目的要求可取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1.铅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2.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13.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

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16.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17.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与物体的运动速度、运动状态无关;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18.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平衡力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两物体相互作用) 19.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0 .摩擦力的大小:静止时水平方向。f =F 竖直方向,f=G.;匀速直线运动,f=F

第五章 质量和密度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kg。其他有:t,g,mg,1t=103kg=106g=109mg(进率是千进) 3.质量与重力: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物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重力随位置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先调平衡(用平衡螺母调,满足哪边轻往哪边调,或者说往指针偏移的反方向调)(2)左物右码

6. 用ρ表示密度,单位是kg/m3,(还有:g/cm3,1g/cm3=103kg/m3) 7.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8.水的密度ρ=1.0×103kg/m3。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 9.测密度:原理ρ=m/v。

10.用天平量筒测量小石块、酒精密度的步骤及表达式

(暂时识记到此) 2017.03.06

第六章 压强和浮力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Pa,压力F单位是N受力面积S单位是m2

3.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4.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5.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6.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7.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8.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9.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0.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1.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1标准大气压=760mm汞柱=1.013×105Pa=10.34m水柱

12.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3. 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14.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15.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即

16.物体沉浮条件:(以下判断时的浮力均是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的浮力)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 < G ,下沉;

(2)F浮 > G ,上浮 (3)F浮 = G , 悬浮或漂浮

17.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 = 18.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 =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 =

(4)平衡法:F浮 =G物 (适合漂浮、悬浮) 19.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七章 简单机械和功

一、功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当力的方向与距离的方向垂直时不做功)

2.功的公式:W=Fs;单位:W→J;F→N;s→m。(1J=1N·m). 3.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 5.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计算公式:。单位:P→W;W→J;t→s。(1W=1J/s。1KW=1000W 二、简单机械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 (1)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2)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第八章 机械能和内能

一、机械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 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有关。 5.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6.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二、内能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

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6.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7.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8.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9.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10.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

物体放出热量,物体内能减小,温度不一定降低。 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11.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12.比热容(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3.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4.比热的单位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5.水的比热容是:C=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16.热量的计算:

① Q吸=cm(t-t0)=cm△t;t0是初始温度;t 是后来的温度。 ② Q放 =cm(t0-t)=cm△t

17.热值(q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J/kg。 18.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 =qm;Q放 =qv(该公式中q的单位是J/m3); 19.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2020年中考物理复习之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stms2zxeg862m61dk4v721et5ixox005m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