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的会计学分析
摘要: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术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考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措施。文章针对高职院校考风不正的现状,从会计学角度对高职学生考试作弊行为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分析考生作弊的成本及作弊带来的收益,提出通过控制考试作弊的成本来控制作弊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高职; 考试作弊; 成本
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术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考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措施,考风集中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学风。但近年来,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考试应有的严肃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一、当前高职院校考风现状
教育部2003年曾专门发出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2004年又分别下发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关于坚决制止和严肃处理各类高等教育考试中替考等违纪舞弊现象的通知》,这些都成为依法治考的重要依据。各高校也据此纷纷出台针对本校的实施细则并实质性地采取了种种措施来遏制作弊行为。但是在不少高校,各类考试不正之风仍悄然蔓延,考试作弊行为仍层出不穷。以2002年《中国教育报》提供的一份统计数据为例,自1999年以来,浙江大学共处理违纪本科学生445人,其中因考试作弊受处理的学生达324人,占处理总数的72.81%;
2001年,浙江大学共查处违纪学生117人,而考试违纪的就有96人,占受处分学生的82%。浙江大学这样的名牌高校考风尚且如此,高职院校的考风更可见一斑了。考风不正、考试作弊是高职院校学生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不容回避。考试作弊人数呈上升趋势,花样翻新,手段更加高明,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参与面广。成绩优秀、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与成绩较差、表现较差的学生一起参与作弊;
由个人隐性作弊发展成几个人协同作弊。第二,认识上的偏差。过去考试作弊只是个别现象,大多数学生对其嗤之以鼻,现在很多学生认为通过作弊能侥幸过关或轻松取得更好的成绩,甚至可以评优。
二、高职学生考试作弊原因的会计学分析
考试作弊行为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也严重损害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品德培养。考风建设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会计学角度
对高职学生考试作弊行为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分析考生作弊的成本及作弊带来的收益,提出通过控制考试作弊的成本来控制作弊行为的发生。
(一)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的成本因素
1、学习的机会成本。学习的机会成本就是因学习而放弃的其他一些机会,如娱乐、社交、休息等。为了考试得高分,学生上课必须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掌握相关知识。每学期为考试需要提前一个多月开始做准备。为考试而复习功课,就必需放弃很多其他机会,为考试投入的越多,则放弃的其他机会就越多。高职学生由于本身基础较差,偏重实践操作技能,忽视书本知识,准备考试的机会成本是较高的。
2、道德信誉成本。“考试不准作弊”已经是学生都接受的一条考试准则,成为其价值观中的一部分,学生不仅自己遵守这一价值观,而且会按照这一价值观判断周围的事情,一旦学生本人违反了这条准则,可能会引起其内心的混乱,还将会受到他人的反对和谴责,这个成本是无价的。但在当前整个社会普遍存在失信的情况下,考试作弊这种失信行为对学生已经没有什么约束力。也就是说学生不用为他们的这种失信行为付出比别人更大的成本。
3、实施成本。一般来说,学生要想通过正常考试方式获得较高的分数,则其考试前准备的成本就较大。如果采用作弊方式考试,情况就会大不一样。首先,考试前期准备成本较低,对于作弊老手来说作弊的前期准备包括勘察考场、考虑作弊方式、准备作弊工具等,这一部分成本较小,并且随着作弊次数增多作弊手法的日益老练,其边际成本就会越来越小。其次,在考试实施作弊时,要抓紧时间抄答案,或从考生那里获取答案,以及密切注视监考教师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