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向资本主义的国家。1876年,日本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开办。
我国的近代幼儿园教育的引入,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欧美教会,通过对我国的文化教育入侵,在我国建立包括幼儿园在内的教会学校。另外一个是清政府在近代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从日本引入近代学制,建立了蒙养院。1903年,清政府颁布并实施了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仿效日本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同年1903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诞生,它是由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建立的,癸卯学制实施以后,改称武昌蒙养院。
二、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近代教育的奠基人物,他写于1623年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其主要著作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等。
对于0——6岁儿童教育的实施,夸美纽斯编写了专门的学前教育手册《母育学校》,这是世界教育史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统一学制的划分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在《母育学校》中对学前家庭教育的论述,为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洛克的学前教育思想
约翰·洛克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教育漫话》这本书里,洛克绅士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白板说”。洛克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而绅士教育的形式,洛克主张采取家庭教育的形式,而不赞成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洛克把教育分为德、智、体三个部分:
在体育方面,洛克是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并详细论述儿童体育问题的教育家。
德育是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洛克提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以及养成遵守道德纪律的习惯。
在智育方面,洛克认为,智育没有德育重要,智育是为培养好的德行服务的。
洛克是继夸美纽斯之后西方教育史上又一重要思想家,他的“白板说”和绅士教育理论在西方教育理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对于学前家庭教育的系统论述中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不过受历史局限,他的教育思想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从教育目的到教育内容,都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功利色彩。
(三)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代表作《爱弥儿》在近代教育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卢梭对儿童教育的首要贡献在于“儿童的发现”。卢梭对儿童教育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是当时最具进步意义的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反封建性,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教育,对欧美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很多教育家都从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中得到启发,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如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杜威等。但是,卢梭的教育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如片面强调教育要顺应自然,把儿童的天性过分理想化,在教育的年龄分期方面缺乏科学依据。一味强调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没有认识到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等。
(四)裴斯泰洛齐的学前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和《母亲读物》。
裴斯泰洛齐的学前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促进和谐发展的爱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的。 《林哈德与葛笃德》是学前社会教育和幼师培训思想的萌芽。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幼儿园产生之前家庭学前教育的重要代表,他所提倡的爱的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和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内容、方法,学前社会教育建立的构想等都对学前社会教育的产生起到重要
13
促进作用,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福禄贝尔。
(五)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福禄贝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奠基人,代表作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
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基础是宗教神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福禄贝尔首先提出了神本源的教育目的观。其次,福禄贝尔认为教育要顺应儿童自然的发展。
福禄贝尔的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内容为自然科学及数学教育、语言教育、艺术教育、宗教教育等,其中宗教教育是核心的内容。而幼儿园教育方法,主要通过游戏和作业来进行。
福禄贝尔是历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并把它引入到教育过程的教育家。
福禄贝尔是近代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奠基者,幼儿园的创始人。他在借鉴前人有关思想和长期从事学前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教育幼儿的新方法,建立起幼儿园教育的理论体系,在促进学前教育学成为教育学中独立的科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三节 现代的学前教育
一、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世界进入到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存在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以及体现在工业社会与知识社会两阶段现代教育特征。
现代社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发展,表现为: (一)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 (二)学前机构教育走向普及 (三)学前教育机构多样化
(四)学前教育实施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五)以保障儿童权利为中心学前教育民主化 二、现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杜威的学前教育思想
杜威是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之一。代表作《我的教育信条》《我们怎样思维》《明日之学校》《民主义与教育》等。
杜威的教育观和理论建立在其儿童观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对教育本质的看法: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杜威认为教育具有促进儿童生物性本能和心理机能不断生长的作用,教育追求的也是促进儿童生物性本能和心理机能不断生长的目的,这就是“教育即生长”;儿童的生长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教育也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这就是“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一个过程,是儿童通过活动去体验一切和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儿童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本质在于儿童通过活动不断地增加和改造自己的经验,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因此“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在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的观点: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和做(实践)中学。
杜威是20世纪新教育的重要代表,其建立的实用主义体系对美国和世界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学前教育方面,其理论是美国进步幼儿教育的基础,他提出来的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的思想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学前教育中,成为现代学前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欧洲新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蒙台梭利教学法》《童年的秘密》《教育人类学》等。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她对于儿童的“发现”。在对儿童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蒙台梭利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包括:
14
1、创设“有准备的环境” 2、遵循自由教育的原则 3、作为“导师”的教师
4、使用精心设计的教具开展“工作”
蒙台梭利是20世纪幼儿教育的改革家。她对幼儿深入的认识和其简单明了、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对20世纪世界学前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教育法虽然从诞生时就充满争议,但是一个世纪以后,她的教学体系仍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被世界各国幼儿教育实践者所推崇。
(三)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陶行知,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他对于推动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平民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1934年,于上海沪西女工区创办了第一个劳工幼儿园。
(四)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我国学前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代表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活教育理论与实践》《家庭教育》等。
1923年,陈鹤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提出采用“整个教学法”,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进一步系统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活教育”的课程来源于大自然、大社会,分为五方面的内容:健康活动、科学活动、社会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这五方面活动被称为“五指活动”,“活教育”的实施贯彻“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
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和学前教育研究,促进了我国现代学前教育本土化和科学化发展。 (五)现代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1、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学前教育思想
精神分析学派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心理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它遵循快乐原则行事,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察觉的我。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它的机能是寻求“本我”的冲动得到满足,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文化环境的价值观而形成。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遵循道德原则。
艾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病医生,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他认为自我意识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处于学前儿童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2、皮亚杰的认知学派的学前教育思想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代表有作《儿童的思维与语言》《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的智力起源》等。
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对二十世纪学前教育影响最大的心理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阶段性和顺序性,他把儿童的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在学前教育方面,皮亚杰强调: (1)活动的重要性。 (2)兴趣与需要的重要性。
(3)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批判力。 3、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的学前教育思想
维果斯基,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代表作《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思维与语言》《学龄前期的教学
15
与发展》等。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的心理机能有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种。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符号、语言)为中介的。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探讨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时,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在教学中存在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现有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心理理论,揭示了人类整体与个体心理发展的本质,其教学与发展理论,充分重视成人与儿童交往在教学中的意义,是现代流行的“支架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学前教育
一、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学前教育接收、改选和稳步发展时期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实施新中国第一个学制。新学制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幼儿教育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3月,我国颁布实施《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成为新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具体纲领。
第二阶段(1957——1966年),学前教育盲目发展和调整巩固时期 第三阶段(1966——1976年),学前教育遭到全面破坏时期。 第四阶段(1976年至今),学前教育的拨乱反正和改革振兴时期。
1989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幼儿教育行政法规《幼儿园管理条例》对幼儿园的基本条件、行政管理、保教工作等做了规定。同年6月,国家教委发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对我国幼儿园的教育和管理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当代中国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规划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性纲领文件,它描绘了2010年以后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发展蓝图,其中也包括了我国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
在《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部分,阐述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和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
社会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础,社会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与文化基础。
第一节 学前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学前机构教育的产生。
学前机构教育的出现是机器化大生产、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产物。 1816年,欧文在英国新拉纳克创办了英国的第一所幼儿学校。 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