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阿根廷的货币局制度相对比较灵活,保留了部分货币政策工具和央行职能。阿根廷中央银行仍然拥有回购协议的银行流动性管理工具,保留了制定流动性要求和资本充足率的权力。与此同时,阿根廷中央银行还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主要监管机构,内部的职能部门和组织形式都基本保持不变。
三、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优缺点
3.1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优点
3.1.1遏制了通货膨胀
货币局制度使阿根廷央行不能充当政府的“最后贷款人”。货币局无法为财政赤字进行融资、政府必须自行平衡其财政收支,政府不得不紧缩财政开支来平衡收支。因此可以从货币供给的角度控制通货膨胀。
数据来源:IMF Working Paper
3.1.2促进了经济增长
9
数据来源:Argentine Economic
随着经济快速的增长,阿根廷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也快速提
升,1994年全要素生产率达到了12.93%,比1990年高出4%,工业企业的平均生产率增长了38.5%。
3.1.3严格了财政纪律 (1)货币当局对中央政府的债权存量不断收缩,92年收缩14.8%,93年扩张23.3%,但94年收缩26.9%,96年到99年分别收缩为3.3%、4.3%、8.9%、11.4%
(2)使政府控制预算赤字,在实行货币局制度的前五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控制在1%以下,远远小于同期的GDP的增长率
3.1.4政府信誉增强
在90年代前期,随着通货膨胀的有效治理,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增长,政府信誉日隆。 尤其在阿根廷挺住了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后,民选政府被誉为改革明星和实践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样板”,在国际借贷市场上的信誉大大增强。 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给阿根廷的大好形势带来致命的打击,各项经济指标被完全逆转,货币局制度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下,阿根廷艰难地度过了墨西哥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并维护了货币局制度的继续运行。
3.1.5促进国际贸易、投资的持续增长 (1)、稳定的汇率不仅有助于出口商品的成本核,降低出口商的外汇风险,推动出口增长,而且也使进口原料价格稳定,避免了由于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由此可使企业有效地避免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准确地控制成本,从而有助于刺激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2)、稳定的汇率,再加上私有化的政策和国内政局的稳定,使阿根廷吸收外国直
10
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世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平均速度。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阿根廷吸收的外国年直接投资额从来没有超过20亿美元。但是从1992年到1998年,阿根廷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分别为41.79、27.63、34.32、52.79、65.13、80.94、56.97亿美元。
3.2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缺点
3.2.1应对通货紧缩无力
自1997年开始,生产价格指数呈负数;自1998年第二季度开始,经济呈负增长,陷入萧条。治理通货紧缩需要从结构调整入手,并辅之以适度需求扩张。基于支出转换原理和支出变更原理,这就需要发挥汇率、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而货币局制度不允许这样做,应对通货紧缩乏力。 3.2.2实际汇率高估
货币当局只规定了本币与锚币之间的名义汇率,但是,它们之间的实际汇率是可变的,即比索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可变。本币与其它货币之间的汇率则随着锚币的浮动而变,如果锚币对其它货币的汇率波动,本币就随之对其它货币发生贬值或升值。
在90年代后期,阿根廷陷入通货紧缩,而美国通胀率基本保持稳定,阿根廷比索对美元的实际汇率是贬值的。从95年到2001年,阿根廷比索对美元的实际汇率贬值18%。然而,从表3的真实有效汇率可知,美元在同期对世界其它货币升值35%,因此,比索跟进对世界其它货币升值17%。 3.2.3利率被迫上扬
实行货币局制度的国家的利率水平遵循“一价定律”而与锚币国的利率水平一致.如果出现利率差异,追逐高息的资本在两国之间流动,最终使利率趋于一致。但在实际中,本币利率通常大幅上扬。
阿根廷国内货币市场上本币利率高于外币利率,并且,国内货币市场美元利率高于同期美国货币市场美元利率。1995年到2001年,阿根廷与美国的实际利率差2.56%、3.4%、3.34%、2.35%、5.33%、6.06%、24.91%。高利率阻碍了生产性投资,如表2所示,固定投资从98年起不断下滑,经济步入萧条,失业率居高不下。
四、阿根廷货币局制度崩溃的原因及教训
4.1阿根廷货币局制度崩溃的过程
在90年代初期,货币局制度为阿根廷带来了经济增长,但是,从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对阿根廷带来的冲击开始,形势就不容乐观了。以下就是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之路。
11
4.1.1导火索: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底,墨西哥突然宣布墨西哥比索贬值,这引起了市场上的极度恐慌,外国投资者抛售比索,抢购美元,比索汇率急剧下跌。由于阿根廷的经济结构与墨西哥相似,人们担心危机蔓延到阿根廷,引起了阿根廷国内股市暴跌,资本大量外流。这一场危机对阿根廷的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使得1995年阿根廷GDP增长率从1994年的5.7下降到-2.8,经济出现了负增长。
表3-1
数据来源于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4.1.2伏笔:疯狂的借债
1996年,在遭受到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冲击后,阿根廷国内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为了应对经济的下行压力,货币局制度的特点,让阿根廷的货币政策失去了独立性,但是当时美国采取的是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与阿根廷国内的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因此,货币政策只是火上浇油,无法实现,因此,阿根廷政府只能采取财政政策,增加税收会遭到公众的反对,便只能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来削减赤字。可以从表3-2、3-3看出,阿根廷的外债一直在增加,政府的财政赤字也在不断的增加。为了还债政府不断减少公共开支,增加税收,举借新债,卖出国有资产,而当国内资产逐渐卖空之后,人们就会对阿根廷产生信任危机,为之后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表3-2 表3-3
数据来源于The World Bank:Global 数据来源于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untry Tables,2002 Statistics
4.1.3恶化:巴西金融危机
1999年1月拉丁美洲的第一经济大国巴西宣布雷亚尔贬值,从表3-4可以看出,阿根廷接近有30%的出口依赖于巴西。雷亚尔贬值,而由于阿根廷实行货币局制度,比索未贬值,使得对巴西出口减少,扩大了贸易逆差,国际收支恶化。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