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爱大大的线索3 中国古代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四川高考模拟信息押题卷)下图是汉字“日”“月”在甲骨文中的不同写法对照表。商代甲骨内容多为“卜辞”,文体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
A.中国的古代文字从此已基本定型 B.字体婉曲、厚实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 C.它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D.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答案 D
解析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发展成熟的标志,但并未定型,小篆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文字基本定型,故A项错误;B项是隶书的特点,故B项错误;C项是草书的特点,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日”“月”二字的不同写法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故D项正确。 2.“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其目的是( ) A.巩固专制统治 C.维护社会秩序 答案 C
解析 春秋时期没有形成专制制度,故孔子赋予“儒”新含义的目的不是巩固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故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不是孔子的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新的政治制度没有形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学,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是董仲舒的主张,不是孔
和任何人呵呵呵 B.和谐人际关系 D.确立儒学独尊
爱爱爱大大的子的目的,故D项错误。
3.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答案 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缺少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与材料中“‘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不符,故A项错误;儒家和墨家的思想盛行与材料“兼儒墨,合名法”不符,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是为寻求新的治国之道,但与材料“兼儒墨,合名法”“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不符,故C项错误;从“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可知在思想界出现了融合统一各派学说的趋势,故D项正确。
4.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 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 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答案 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需要“士”的游说,促进了思想自由发展,由此导致“百家争鸣”出现,B正确;A和C是春秋争霸战争导致;D属于经济上土地制度变化。 5.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
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和任何人呵呵呵
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 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
爱爱爱大大的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答案 C
解析 法律是外在的约束,不是从哲学高度的概括,故A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也都仅仅是粗糙的天命观,作为现成的、受到肯定的道德伦理去执行,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只有宋明理学,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理”是万物本原,把道德与天理相结合,使道德成为一种内心的自觉,故C项正确;明清之际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经世致用,主要是适应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D项错误。
6.(2018·德州高三上学期期末)“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这一观点反映了李贽( ) A.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学以致用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并不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故A项错误;同理,李贽反对把孔子的是非观强加于每个人,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是非观问题,与学以致用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李贽反对孔孟权威,但并不反对儒学,属于儒学在明清之际的新发展,故D项错误。
7.(2018·咸宁重点高中联考)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答案 B
解析 “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得出国家政策对科技发展影响
和任何人呵呵呵 B.反对教条主义 D.反对儒家思想
爱爱爱大大的大,故B项正确。
8.(2018·衡水金卷高三全国大联考)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描述的“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都属于世俗文学,这主要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故A项正确;B项本身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通俗文学兴起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说明市民文学的兴起,并未涉及文言文体的发展,故D项错误。
9.(2018·郑州一模)下表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作品中的部分章节,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
《喻世明言》第八卷 《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警世通言》第八卷 《醒世恒言》第二十卷 《西湖二集》第六卷 A.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吴保安弃家赎友、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得出传统的义利观即君子重义轻利,根据材料“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姚伯子至孝受显荣”得出孝廉仍是儒学所提倡的道德品格,以小说为媒介,向市民阶层宣扬重义轻利和至孝廉洁的价值观,起到
和任何人呵呵呵 吴保安弃家赎友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姚伯子至孝受显荣 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D.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