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这个地方。”并且不断唱着花开花谢年年有,人过了青春不再来”的春调提醒四凤机不可失。四凤虽然一方面对父亲的行为持鄙视态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靠父亲,毕竟鲁贵太了解她,两者在对待周家的态度上达成共谋。
(二)母亲形象
弗洛伊德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儿童天真无邪形象的判定,认为儿童性欲的快乐并非像成人一样。对于男子来说,“总在寻找一个能替代母亲形象的人,因为这个形象从他幼小的时候便占据着他的心灵”,[5]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儿童的恋父恋母情结。
周萍在两岁时就失去母亲,缺少母爱,父亲比较专制,在这样一个富裕家庭,没有人真正疼爱他,形成他细腻古怪的性格。在他所接触的异性中,会不由自主地寻找母亲的影子。当他从家乡来遇见比他大几岁的年轻后母,她有旧式女人的文静与聪慧。周萍渴望被人爱的欲望紧紧攫取了他,可是他渐渐发现蘩漪并不是他所想象的母亲类型,她是富有反抗精神“生命中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6]的女人。四凤的出现使他眼前一亮,他觉得她“新鲜”有“青春”有清纯的未经雕琢的自然气息,这些都是周萍所缺少的。为了从罪恶道德感中解脱出来他紧紧抓住四凤,“他这次的爱不只是为求自己心灵的药,他还有一个地方是渴。”当四凤委身于他,他发现了内心的太阳,这才是他所需要的女人,能够给他带来心灵的宁静,生命的复苏之感。四凤不了解他却给他以生存的安全感,单纯可爱,尤其她具有自我牺牲的地母情怀,在生活方面无微不至照顾他,能大度原谅他的过错,符合他多年来内心苦苦追求的贤妻良母形象。在四凤面前他有男子汉的威仪与自信,控制别人的成就感,彻底改变他在蘩漪前被动局面。四凤清纯的形象是生母侍萍的再现,他对四凤的感情实际上仍是向恋母情结靠拢和回归。
(三)天使形象
周冲是周家的二少爷,接受过新文化的影响,是处于青春期很单纯的大男孩。“他藏在理想的堡垒里??他不能了解他自己,他更不了解他的周围。一重一重的幻念茧似地缚住了他,他看不清他所爱的人们。”[7]四凤是他梦中的天使,他总是设法接近她,找她打网球,争着挪花盆。他真诚告诉母亲,四凤是我认为最满意的女孩子。她心地单纯,她懂得活着的快乐,她知道同情,她明白劳动有意义。”与娇生惯养的小姐相比,是个“聪明有感情的人”,没有接受过教育是“她唯一的缺点”;不同与一般的下层女孩
17
子,“她是最纯洁、最有主张的好孩子”鲁氏父女被解雇,冒着暴风雨去看望四凤,向她描绘未来的蓝图,把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你是个不平凡的女人,你有力量,你能吃苦??我恨着不平等的社会,我们都是被压迫的人,我们是一样。希望四凤和他逃离这个世俗社会。但连续不断的失望绊住他的脚,他对鲁家的同情遭到大海的侮辱与嘲讽;四凤并非他所想象的梦中情人,是一个与他一向同情的哥哥有着私情而总在欺骗他的好女人;一向他认为“最大胆、最有想象”的聪慧慈爱的母亲却“这样丑恶地为情爱痉挛地喊叫”,彻底断送他在世界上最后的一点温情。周冲以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四凤为载体,寄托自己未来渺茫的理想,但在世俗的现实中一点点粉碎。
[8]
(四)堕落的女人形象
鲁大海出贫苦,母亲为了生存结过两次婚,不幸的婚姻对他的性格成长有一些影响,他生性耿直,善良,有勇无谋。他对母亲妹妹感情深厚,对父亲看不起。在周家当矿工深刻体会到“周家的人多半不是好东西”,主张四凤“把周家的事辞了,好好回家去”,担心妹妹在周家变坏或受到侮辱。主动为工人请愿无形之中被蒙骗使他以敌对的眼光看待周家的一切。当他在暴风雨之夜无意看到妹妹与周萍的私情,要杀奸夫却被妹妹护着,他大为恼火,妹妹的形象在他心中大为改变,他称之为“不要脸的东西”,他看重的是她的贞操,因为过去的女子视之如命,一旦失去便会遭到别人的唾弃(鲁贵对老婆和大海的态度可视为一个证据),他不希望妹妹重蹈母亲艰辛之路。按他的逻辑,“妹妹不过是一个没有定性平平常常的女孩子”,“有钱人的世界,她多看一眼,就得多一番烦恼”,易受外界的诱惑,但穷人家的女性注定“给一个工人当老婆,洗衣服,做饭,拾煤渣”,本本分分地过日子,至于“上学念书,嫁给一个阔人当太太,那是一个小姐的梦!”而妹妹失节这一举动,不仅使全家人蒙羞,也预示着她个人婚姻之路更加坎坷。
结论
《雷雨》中人物数量虽然很少,只有8个人,但它像许多文学名著一样,人物的分量是很重的,有挖掘不尽的内涵。《雷雨》问世70多年来,除了在话剧舞台上长演不衰外,对其文学剧本的研究也是热度不减,其中尤以对复杂人物性格的分析为最多。现在谈到周朴园、蘩漪、周萍、四凤等人物,人们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有
18
各自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认为《雷雨》的人物形象有其复杂多面的内涵,因此才会有多种不同的解读,这也是《雷雨》作为名著的显著特点。正像钱理群先生所述:《雷雨》“既是关注现实的,同时又超越现实,追索着隐藏于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10]《雷雨》所具有的悲剧震撼力和独特的审美情感体验,可以超越时空,魅力永恒。
19
注 释
[1] 周扬.论《雷雨》和《日出》[J].光明,1937.2
[2] 钱谷融.<雷雨>人物谈[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2 [3] 朱金顺.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4
[4] 王兴平 刘思久 陆文壁.曹禺研究专集的《雷雨》[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86 [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爱与文明[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1987.120 [6] [7] [8] 曹禺,曹禺文集(第1卷)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45-48 [9] [英] R. D.莱恩.分裂的自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1994.9
[10]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415
参考文献
[1] 秦湖熙.论《雷雨》的戏剧冲突与艺术结构[J].广西: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6 [2] 张宝红 李建平.繁漪:《雷雨》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J] .山西: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5
[3] 高广芹. 从话剧《雷雨》看戏剧的独特艺术魅力[J].长春: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5 [4] 焦尚志. 试论《雷雨》戏剧冲突的结构艺术[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 1986.2 [5] 章怡红.小议《雷雨》的戏剧艺术[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1 [6] 邓齐平.《雷雨》艺术结构新探[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5.4 [7] 仲伟明.试析《雷雨》的成功艺术展现[J].语文学刊.2006.8
[8] 谢筠.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263-271 [9] 曹万生.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24-431 [10] 刘勇 邹红.中国现代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21-327
20
致谢
感谢王继增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精心的指导,给予我很多鼓励与支持,提出很多新的看法,拓宽了我的写作思路.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