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3、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倩(qiàn)影 杉(shā)木 混(hùn)沌 殒(yǔn)身不恤 B、芜(wǔ)杂 悄(qiāo)然 嶙(lín)峋 不可估量(liáng) C、埋(mái)怨 孱(cán)弱 眼眶(kuàng) 度(dù)长絜大 D、上溯(sù) 啃噬(shì) 伺(sì)候 怅望低徊(huái) 4、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屠戳 端倪 发愤图强 一蹋糊涂 B、璀璨 诀窍 潸然泪下 渡过难关 C、梦魇 傀儡 大名顶顶 祸起萧墙 D、斟酌 悖谬 要言不繁 焦燥不安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的地方。(《汉书?匈奴传》) B、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C、宋祁《木兰花》一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历来是炼字的典型,作者用一闹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D、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 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 ,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②眼下有许多青年在结婚前先做好财产公证,专业人士认为,这样做是青年 意识强的表现。
③小说《呼啸山庄》的各章各篇都 着一种神秘的气氛。 A、情致 幽远 法治 贯穿 B、情趣 幽远 法制 贯串 C、情趣 幽怨 法制 贯穿 D、情致 幽怨 法治 贯串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社会观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独抒新见,入木三分。
B、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C、 四星级学校验收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大家一定要全力以赴,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
D、 天还没亮,就见一个个莘莘学子到校苦读了。真正的减负何时才能到来?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学时代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知识,为他进一步自学创造了条件。 B、但是北京人的胡同文化对我们却是可以理解的。
C、鸟和花虽有连带关系,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惟有杜鹃却是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E、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奋斗的一生是 他这两句诗的真实写照。.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答案。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的过程中,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的种种惩罚?因为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的退化中,已经进步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而制定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17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年参加起就对其抱着极大的热情。国务院于197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迄今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成为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个缩影。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一个面积20多公顷的林区,这里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都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地生存着。长白山的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结构最佳参照模式。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中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7、第一自然段中“秘密”一词具体指的是( )(3分) A、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B、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获得发展。 D、人类怎样搞经济建设才能与环境相适应。
8、下列对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以何种方式开发利用自然会招致大自然的报复。 B、人类怎样开发利用自然才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C、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合众多的物种生存的最佳环境
D、哪些地区的生态系统状况能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借鉴。
9、对“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具体任务,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实地科研项目,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C、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提
供依 据。.
D、参照生态系统典范,弄清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与生物圈计划是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日益匮乏的产物。 B、人与生物圈计划标志着人类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C、人与生物圈计划将提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自觉地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D、人与生物圈计划将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熲(jiǒng)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辨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苏威》)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大者任重 任:任务
B.后之君子,谁能弛乎 弛:放松,减轻 C.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 值:遇到 D.上令朝臣厘改旧法 厘:订正,改正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威深得高祖器重的一组是( ) ①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②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③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④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⑤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曲
⑥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威以贤能着称,故高祖征召他,认为他凭着出众的才华,可以兼任多职。当言官弹劾他贪恋权位时,高祖认为即使他在举荐贤能方面有缺点,也不应苛责。 B.苏威办主采取较轻的赋税和劳役制度,他把改变以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的重
税 之法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
C.苏威的为政之才深得高祖器重。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但是在斟酌古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D.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结为朋党,被揭发查实后,他虽然认了错,但并没有能得到皇上的宽恕,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 第二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2分)
译文: (2) 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3分)
译文: (3) 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3分)
译文: 1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此时杜甫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虚幌:薄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等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在写作手法上,两首诗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2)两首诗均用一“独”字,请分析这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3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 ,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苏轼《赤壁赋》)
(3) 碧云天,黄花地, , 。(王实甫《长亭送别》)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仰望苍天
在这片开阔地带,一切都是如此地平和与舒展,澄明和悠然。这时正好是仲秋,适时的气候给人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带来清爽的惬意。一些在都市里被遗忘的姿势,此时又在这山野中拣回来了。真的,我好久没有利用仰望这个姿势观赏苍天了。 在城市里,我大都用平视或俯视的姿势,外出时是为了躲避往来的车辆和擦肩而过的行人;而在书斋里,则是为了翻读古书。这些往往把我小时候喜欢仰望的姿势冲淡了。那时仰望天空,感到神秘和不可思议;退而仰望自家的果林,笔直的木瓜树上黄澄澄的木瓜,垂于枝头红艳艳的荔枝,仰望时心田流满了口水。只是后来,这个姿势随着我的长大和城市的拥挤,不用似乎也无大碍。
现在,我坐在一堆奇形怪状的木头疙瘩上,仰望天幕,有一大群的鸟正从远方飞来。它们相互应和着掠过,转眼间就消失了。我的心因此快活起来,它们在这个夕阳.
时分为我所仰望纯属一种偶然,却又因这一偶然使我随缘任意地想。我首先想到晋人,想到以鸟入诗的陶渊明,他喜爱以仰望的姿势来充实清贫且闲逸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悠然”二字,就是仰望的灵魂,真是闲雅得很。陶氏笔下多鸟的意象,鸥、鹤、燕、雁不胜枚举,这都不是大气象之鸟,却舒展了诗人紧蹙的眉头:人理应像仰望中的飞鸟才是。晋人似乎对仰望有独特的嗜好,如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仰观宇宙之大”的佳句,而当时的一些诗中,也多有“肆眺崇阿,寓目高林”的描绘。仰望与俯察可以说是常用的姿势,总是仰望更为提神,也更有超然玄远的意趣。
人靠仰望,靠自已的眼神,与浩渺无限的宇宙连为一体。
傍晚时分,天边推出了火烧云。如果你注意了,每一天的火烧云都是一幅绝版的佳作,他们御风而行,时缓时疾,不断地变换着身影。我欣赏的是火烧云那种天然柔和的行迹,在聚散中悄然无痕,在避就时极具宽松,人说“渊默如海”,云海就是如此。我眼前现出唐人怀素,这位酒肉和尚总是来到旷野上,昂首看云,“观夏云随风变化,顿有所悟,遂至绝妙。”比他更早的晋人卫铄,这位奇女子就认为笔画中的“横画”要写得“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这些赤诚的自然之子,通过仰望,使人性通于天性,笔趣融于天趣,终于笔底风云卷舒无碍。这不禁使我深深感佩古人的善解天意,想想吧,这么一种行走的风景总是不间断地从我的头顶掠过,可是我们忽略了上天终日无言的启示,这种不动声色不事张扬的显现,才是真正的大师手笔呀!
夜幕拉开的时候没有月亮就可以仰望到满天的星斗。墨色的穹庐密集的群星,会使人想起热闹和拥挤,这并不大合我的心思。幸好我在这里的几天中,正好是新月升空的时候,淡淡的,如同宣纸上淡墨一撇。在辽阔无垠的天幕上,一弯寒月未免过于孤单了,很自然使人想到清寒和简淡。我庆幸自己来得是时候。唐人也多有望月移情之癖,不少唐诗就沭浴在粼粼的月光里。只是唐人多以写三五月圆为乐事,面对苍茫天庭唏嘘不已。把玩这些月光晚会留下的佳作多了,会觉得感怀世事套路相近,无非是天上圆而地上不圆罢了。在我眼中,还是寒月寻味久远,那种缺失性的体验,会使人深刻一些,形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独特的审美指向,洞见人生来路的坎坷悲欢,慢慢摒弃一些虚妄和轻浮。再说了,仰观寒月必定对我笔下的韵致有些助益,我总是想,大凡把文章写得热闹了富贵了,不免世俗气升浮。文辞美仑美奂,乘起婉媚流波,圆满得皆大欢喜,心头终归还是贮存不住。寒月一般的笔墨大多有一缕淡淡的忧郁之美,低调潜行,藏露从容,避纤禾农 而就清淡。仰观朦胧如梦的寒月,你再看看周遭舒卷飘忽的寒云,幽深寂寞的寒山,森然静立的寒林,再烦燥不宁的心旌也会如同浴过一片清莹。真的,这样的月夜足以洗心。
仰望苍天,仰望那掠过的、飘过的、漫过的种种景致,靠我们有限的眼力和无限的眼神,远距离地与这一浩渺之美交通。人在仰望中测出了自己能量的疆界,内心必然充满起伏的潮汐:造物主赐予我们生命的同时,还教会我们利用各种各样的姿势。每一种姿势的设计都是有所苦心,有所用途,绝非多余。不仅有显见的实用性,还有深邃的精神性。只是有些姿势在我们人生旅程中不知不觉地遗忘了丢失了。这也必然失落相应的那一部分体验。我们理应为此而深深地惋惜。 18.为什么在作者眼中,还是寒月寻味久远?(4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