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北校区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 时 代 的 阅 读
①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
②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其实是一种理想和奢望。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竹简,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之外,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印刷术和书籍的普及,是阅读普及的前提,也是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起点。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现代城市文化等“奇观文化”的兴起,历史进入了“观看猎奇时代”。中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的出现稍迟,整个20世纪,基本上是一个“阅读写作”和“观看猎奇”交替冲突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使得这种“观看”文化得以凸显,直到新世纪网络文化的普及,这种“观看猎奇时代”才真正显形。
④沉思默想时代的人都是“思想家”,他们心接古今、直抵本质。即便是一位击壤的老人随便唱一嗓子,也成了千古名言。阅读写作时代,是将思想家的思想稀释到纸张上和书籍上,通过阅读传播到更多散乱的脑子里。观看猎奇时代,是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但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对待这种“微时代”阅读媒介变化带来的后果。 ⑤今天所说的“微时代”,是一个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网络这个大的综合媒介,还有众多附着在其上的的小媒介(应用软件,APP)。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并且在我们眼皮底下不停地晃动。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的时候,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性: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还有更神奇的“奇观”。这就是所谓的“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 ⑥因此,“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
奇”。我们要正视这种阅读及其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褒贬。我们如何使得这种时尚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具有相关性呢?这是一个问题。
面对极度发达的现代媒介,当我们的“阅读”,真的变成了一种“观看”,我们的思想发动机是否会熄灭呢?这更是一个问题。
1............... (选自《宋史·马亮传》) 诖(guà)误贻误,连累 ②赒(zhōu):救济,救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籍其赀犹不足以偿 籍:抄没 B.尽输所负 输:缴纳 C.亮发其奸 发:发现 D.亮皆厚遇之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马亮为政宽和和处事果断的一组是( ) A.亮以治行闻,擢知濮州亮发其奸,诛之,部中畏慑
B事觉,法当死者四人,亮咸贷之湖湘漕米数十舟适至,亮移文守将,发以振贫民 C.法当配隶,亮悉置不问为民去害,而反坐以死罪,非法意也
D.海舶久不至,使招之,明年,至者倍其初城中米斗千钱,亮出廪米裁其价,人赖以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亮曾对丢失官银,无力偿还的吏民采取放人、宽限的做法,不到一个月就收回了全部欠款,使几百人脱离牵累。后在饶州调运铜锡,使州中缗钱数量大增。
B.王均兵变平定后,主将为邀功诛杀不止,身为西川转运副使的马亮使一千多人得以保全活命。之后马亮又采取措施平抑米价,解决了百姓的基本生活问题。
C.马亮断案时能做到具体案件具体对待,不违背立法的本意。对危害地方的豪强,马亮坚决打击。但对于普通百姓为民除害的行为,则视其动机不予追究。
D.马亮施行仁政惠泽于民,又有知人之明,田况、宋庠、宋祁、吕夷简还在年少时,马亮就料到他们日后必为显贵,并不顾妻子的反对,将女儿嫁给吕夷简。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赒。 (5分) (2)。(5分)
两株玉兰树 陈忠实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写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是为了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表达我对生老病死的思考。 B.突然看见玉兰树开花了,内心微颤,惊喜得轻叫一声,这说明他根本没想到这颗玉兰树还会开花。 C.文章先写玉兰花开,再写玉兰树的遭遇,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D.玉兰树得以保存下来,是因为把玉兰树视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对生老病死参悟的结果。 E.文章以“一玉兰树”为线索,通过这颗曾经快要病死今又开花的玉兰树,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与思念之情。(2)简述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3)请概括说明文章中这两朵玉兰花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两朵玉兰花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6分) (4)结合全文,仔细品味文章最后“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8分)
A.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B.去年年底,一位名叫奇尔布莱德的英国男子在其任职公司组织的圣诞聚会上狂跳 “骑马舞”时,因急性心力衰竭突然猝死,真可谓乐极生悲。
C.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D.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____ 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______ ,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⑤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④①②⑤⑥③ B.⑥③⑤②④① C.④①⑥②⑤③ D.⑥③⑤④②①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台风、洪水等因瞬闻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相比之下, ① 。其实,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是造成损失最重的。旱灾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 ② :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等都全增加旱灾发生的频度和灾害程度。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有限,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 ③ ,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16.仿照下面的语句,另写一组句子,使前后意思衔接一致。
宽容是大海。它能容下江河,也能容下小溪,他能容下竞游百舸,也能容下一叶扁舟。 六、写作(60分)
17.请以《别____ 》为题写一篇文。要求: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
4.C发:揭发
5.BA“亮以治行闻,擢知濮州是马亮官职的升迁;C上下都是为政宽和;D海舶久不至,使招之,明年,至者倍其初是为政举措。
8....(1)CD(A项“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分析不当;B.“根本”过于绝对,由文中“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一句可以看出,玉兰树的病情已经有了好转,也庆幸自己没有挖掉它;E项抒发的是对生命的思考。) (2)①通过对美好春景的描写,引出下文要描写的对象----玉兰树。②借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下文遭遇过生存劫难的玉兰树相对比,表达其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每点3分) (3)①特点是鲜嫩、纯洁、生机勃勃;(2分)②在描写玉兰花时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自在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