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 《MS Office高级应用》真题一
(总分100,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
1.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A 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与算法所处理的数据存储空间有关 B 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算法程序控制结构的复杂程度 C 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算法程序中指令的条数 D 压缩数据存储空间不会降低算法的空间复杂度 该问题分值: 5 答案:A
[解析] 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包括3个部分:输入数据所占的存储空间,程序本身所占的存储空间,算法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额外空间。为了降低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主要应减少输入数据所占的存储空间以及额外空间,通常采用压缩存储技术。
2. 下列各组排序法中,最坏情况下比较次数相同的是______。 A 希尔排序与堆排序
B 简单插入排序与希尔排序 C 简单选择排序与堆排序 D 冒泡排序与快速排序 该问题分值: 5 答案:D
[解析] 对长度为n的线性表,常用的排序算法最坏情况下的比较次数如下表所示。 方法 最坏情况比较次数
冒泡排序 O(n 2 ) 简单插入排序 O(n 2 ) 简单选择排序 O(n 2 ) 快速排序 O(n 2 ) 堆排序 O(nlog 2 n)
上表中未包括希尔排序,因为希尔排序的时间效率与所取的增量序列有关,如果增量序列为:d 1 =n/2,d i+1 =d i /2,在最坏情况下,希尔排序所需要的比较次数为O(n 1.5 )。由上表可知,冒泡排序与快速排序比较次数相同。
3. 设栈的存储空间为S(1:50),初始状态为top=51。现经过一系列正常的入栈与退栈操作后,top=20,则栈中的元素个数为______。
A 31 B 30 C 21 D 20
该问题分值: 5 答案:A
[解析] 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它所有的插入与删除都限定在表的同一端进行。入栈运算即在栈顶位置插入一个新元素,退栈运算即取出栈顶元素赋予指定变量。栈为空时,栈顶指针top=0,经过入栈和退栈运算,指针始终指向栈顶元素。初始状态为top=51,当top=20时,元素依次存储在单元20:50中,个数为50-19=31。
4. 某二叉树共有400个节点,其中有100个度为1的节点,则该二叉树中的叶子节点数为______。 A 149
B 150 C 151
D 不存在这样的二叉树 该问题分值: 5 答案:D
[解析] 在树结构中,一个节点所拥有的后件个数称为该节点的度。对任何一棵二叉树,度为0的节点(即叶子节点)总是比度为2的节点多一个。二叉树中有400个节点,设叶子节点个数为n 0 ,度为1的节点个数为100,设度为2的节点个数为n 2 ,则400=n 0 +100+n 2 且n 0 =n 2 +1,解得n 0 =150.5,n 2 =149.5。由于节点个数必须是整数,所以不存在这样的二叉树。
5. 下列选项中属于“类-对象”主要特征的是______。 A 对象一致性 B 对象无关性 C 类的多态性 D 类的依赖性 该问题分值: 5 答案:C
[解析] 类-对象的主要特征如下表所示。 特征 描述
标识唯一性 一个对象通常可由对象名、属性和操作3部分组成 分类性 指可以将具有相同属性和操作的对象抽象成类
多态性 指同一个操作可以是不同对象的行为,不同对象执行同一操作产生不同的结果 封装性 从外面看只能看到对象的外部特性,对象的内部对外是不可见的
模块独立性好 由于完成对象功能所需的元素都被封装在对象内部,所以模块独立性好 由上表可知,“类-对象”的主要特征包括类的多态性。 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需求分析阶段工作的是______。 A 需求获取 B 可行性研究 C 需求分析
D 撰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该问题分值: 5 答案:B
[解析] 需求分析阶段对待开发软件提出的需求进行分析并给出详细定义,编写软件规格说明书及初步的用户手册,提交评审,可归纳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和需求评审。可行性研究是软件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主要任务,在需求分析之前,故选择B选项。
7. 软件生命周期是指______。 A 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与实现 B 软件的开发与管理 C 软件的实现和维护
D 软件产品从提出、实现、使用维护到停止使用退役的过程 该问题分值: 5 答案:D
[解析] 通常把软件产品从提出、实现、使用、维护到停止使用、退役的过程称为软件生命周期,故D选项正确。
8. 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是______。 A 内模式 B 用户模式 C 外模式 D 概念模式 该问题分值: 5
答案:D
[解析] 数据库系统在其内部分为三级模式,即概念模式、内模式和外模式。概念模式是数据库系统中全局数据逻辑结构的描述,全体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者用户模式,是用户的数据视图,也就是用户所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内模式又称物理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是概念模式。
9. 大学中每个年级有多个班,每个班有多名学生,则实体班级和实体学生之间的联系是______。 A 一对多 B 一对一 C 多对一 D 多对多
该问题分值: 5 答案:A
[解析] 实体集之间通过联系来建立联接关系分为三类:一对一联系(1:1)、一对多联系(1:m)、多对多联系(m:n)。每个班有多名学生,但每个学生只能在一个班级,故实体班级和实体学生之间的联系是一对多,故A选项正确。
10. 有3个关系R、S和T如下: R A B C a 1 n b 2 m c 3 f d 5 e S A D c 4 a 5 e 7 T
A B C D c 3 f 4 a 1 n 5
则由关系R、S得到关系T的操作是______。 A 交 B 投影 C 自然连接 D 并
该问题分值: 5 答案:C
[解析] 交:R∩S结果是既属于R又属于S的记录组成的集合。并:R∪S是将S中的记录追加到R后面。上述两种操作中,关系R与S要求有相同的结构,故A、D选项错误。投影:从关系模式中指定若干个属性组成新的关系。由于T中含有R中不存在的属性,明显不可能由R向S投影得到T,故B选项错误。自然连接:去掉重复属性的等值连接。R与S重复属性是A,等值元组为a和c,进行自然连接得到的两个元组按照属性A、B、C、D的顺序为c、3、4、f与a、1、5、n,正好为题目中的关系T。
11. 1946年诞生的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______。 A UNIVAC-1 B EDVAC C ENIA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