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一、内容标准 1.内容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 内容标准解读
此内容标准的行为条件是“运用示意图”,水循环是宏观抽象的地理现象,“运用示意图”能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该内容标准的行为动词是“说明”,相比于“说出”,说明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需
要“举例说明”或者“详细解释”。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节。水循环是自然地理原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在本单元内容中非常重要。四个版本教材进行对比会发现,对于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基本一致,而中图版更加注重于实验探究,增加了水循环的实验,并安排通过绘图来构建水循环的模型示意图。四个版本对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都是采用相关的案例或者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行探究,都注重于学科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但是各个版本选用的案例和问题有差异。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在前边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水和大气提供了能量;并且了解了关于水圈组成的知识。
难以理解的知识: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宏观,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结合情景和案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结合相关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 重点: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六、教法、学法分析及其依据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案例探究、问题探究、多媒体演示、情景探究。 七、评价设计
1.本节课问题探究的过程也是目标达成的过程,通过每一个问题的达成度来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评价,要就80%的同学都能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正确率在90%以上。
2.在课堂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时,学生通过教师评价、小组同学互评,向优秀个例学习等形式,能够肯定自己,提升地理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也能正视自己的问题,继续努力,成就更加优秀的自己。
3.课后通过课后实验探究题进行课堂达标,对学生进行本节内容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测评,要求90﹪同学在85分以上。
八、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教师活动 环节 情景 导入:李白曾面对淘淘黄河水,写到:“君不见,黄学生简单思考下让学生感受导入 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千古名句写这个问题,并尝试文学与地理出了黄河水的气势磅礴,道出了作者本身豪迈洒脱的回答 情怀,但这句诗从地理的角度看,有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呢?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来论证一下。 原理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探究的欲望。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同学们阅读 阅读学习目标 明确本节课学习老师总结:目标一需要同学们构建水循环的图型模并大体记住本节的学习任务目标 型,才能通过案例解释说明水循环的环节;目标2都课要达成的目标和通过什么是需要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和情景进行探究。另是什么。 外特别关注行为动词是“说明”和“分析”,重在探究的过程。 来达成目标。
一.水循环就是自然界中的水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各个环大气圈、水圈、生 水循节连续不断的运动。 环的问题:水循环联系了哪些圈层? 定义 承转 水循环都通过哪些环节进行连续不断运动的回答:六大环节 呢? 课堂【自主学习】 探究 物圈、岩石圈 问题衔接 (1)说一说(填一填):请同学们结合课本48 一: 页水循环示意图,在导学案上填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并 二、的名称,并指着ppt的图说出。 水循 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回答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看一看:水循环按其发生空间范围不同分学生看图思考后 为哪些类型?每种类型都包括哪些环节? 回答 通过问题串设置,培养学生思维的连【归纳】:海陆间大循环——海洋水,天上雨,陆地 流,回海里。 海上内循环——海洋水,天上雨,回海里。 学生回答:长江水贯性,使得课陆上内循环——陆地水,天上雨,落陆地。 参与海陆间大循堂形成思维【思考】:长江水,天山积雪,塔里木河,没有登陆环,天山积雪和塔线索,同时检的台风分别主要参与哪种水循环类型? (3)想一想:水循环的动力来自什么? 里木河参与陆上测学生达标内循环,没有登陆情况。 的台风参与海上内循环。 学生回答 (4)辨一辨:黄河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学生回答 域的对流雨分别属于水循环的哪一个环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