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东汉崔蹇《政论》记载某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
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该工具是( )
2.下列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与下图所示相符的是( )
A.“植棉必凿井||,一井可灌溉田四十亩” B.“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C.“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D.“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3.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
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 C.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 D.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
4.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
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这说明古代农具( ) A.已经达到定型阶段 B.逐步走向停滞落后 C.适应小农经济需要 D.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5.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到:“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
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 )
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 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 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
6.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
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 ) A.脆弱性 B.封闭性 C.再生性 D.落后性 7.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
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8.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
第1页/共4页
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下图所示场景最早有可能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9.“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共同反映了我国古
代农业( )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讲究因地制宜 C.注重精耕细作 D.强调自给自足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和材料三哪个更能真实地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下种挽耧||,”说明这种工具是用来播种的||,图A中反映的
是灌溉工具——桔槔||,故A项错误;图B中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耧车||,是用来播种的||,故B 项正确;图C中反映的曹魏时期的翻车原型||,是灌溉工具||,不是题干要求的播种工具||,故C项错误;图D反映的是曲辕犁||,是耕种工具||,不是播种工具||,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图片中岷江流经这一工程||,被分成了内江和外江||,中间有飞沙堰、
宝瓶口||,可见图片是都江堰||。“一井可灌溉田四十亩”指西域的坎儿井||,故A项错误;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B项正确;秦始皇吞并六国与图片无关||,故C项错误;“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指隋朝的大运河||,故D项错误||。
第2页/共4页
3.【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且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故C项错误;据材料“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可知吴郡力田者不蓄牛力的原因是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故D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古代农具不断发展变化||,定型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农具的
轻便和灵巧不能说明农具走向停滞和落后||,是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故B项错误||,C项正确;农具的轻便和灵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家猪饲养的认识||,根据材料中“棚中猪多||,囷中米多||,
养猪乃种田之要务”说明了家猪对提供肥料的意义||,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家猪饲养有利于提供肥料||,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的产生主要得益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C项错误;农商皆本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动乱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都会产生打击||,材料中只是涉及动乱对农
业的影响||,不能据此证明农业的脆弱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封闭性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遭到打击”、“恢复”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的再生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小农经济落后的信息||,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宗法关系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关系||,材料中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使
大家庭分解||,没有体现血缘关系的变化||,故A项错误;大家庭变为小家庭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数量的增多||,故B项正确;材料侧重强调的是商鞅发展小家庭制的措施||,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故C项错误;从“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按照法令分户的农民赋税负担不会增加||,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图中耕作工具为曲辕犁||。春秋时期还未出现曲辕犁||,故A项错误;
秦汉时期还未出现曲辕犁||,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还未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故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反映的是根据节气安排生产||,其它几个方
面不属于||,故A项错误;“尽地力之教”、“地力常新壮” 反映的是讲究因地制宜||,其它几个方面不属于||,故B项错误;材料指出农业耕种注重土地、肥料、节气等||,反映的是注重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强调自给自足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第3页/共4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