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第一章 1 名词解释
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是耦合的过程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
教育影响: 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
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者教科书。 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2 简答
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教育发展的趋势
答: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不仅为了满足职业预备的需要,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类型多样化;学校市场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将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方向。
第二, 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继教育的生产性之
后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第三, 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相比,信
息社会无论是在物质,信息方面还是在资金,知识,人员等方面的交流都日益频繁。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因此,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成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以及帮助人
们认识和解决威胁人类生存的国际问题。与此同时,教育本土化的浪潮将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出现,成为人们重建本土文化和教育传统的主要论题,因此对保
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教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教育改革着眼于创造
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受教育者的需求。全民教育的理念不断从理论走向实践。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的观点
答:基本观点;
1、 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2、 教育即学生个体体验继续不断的增长,
3、 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学习现实社会中所需求的基本态度,技能知识 4、 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5、 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
导者 6、 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展。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评价 积极:实用主义教学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资本主义法杖的教育学表达,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消极: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学校的特质。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
作用。从作用的对象看,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
和隐性功能。
简答
一.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社会化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终表现。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教育促使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 二.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生命的独特性为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提供了潜在的基础,学校个性化的发展有赖于学校创造的各种条件。
1. 教育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是主体性的观念表现,主体能力是主体性的外在表征。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教育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2. 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设计适合的教育。教育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学生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3. 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虽是个人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决定了教育必须在促进二者统一的基础上,平衡二者的关系。
三.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 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人获得了谋生的本领,现代教育更是如此。教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劳动力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中,个体谋求某种社会职业必须要以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而且对教育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四.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 从广义的教育来讲,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
对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
教育对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都有重要作用,而这些相比,教育对改善人口质量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表现更为直接和突出 二.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体现在两种方式,一是纵向的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选择形式总体上有吸收和排斥两种。吸收是对与教育同向的文化因子的肯定性选择,排斥是对与教育异向文化因子的否定性选择。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方面,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教育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文化的创造功能:
首先,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 其次,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
再次,教育创造文化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三.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当代教育的突出功能。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现代的生产无论是对直接的劳动者、管理人员、还是对技术人员,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他们素质的提高、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技能的提高都有赖于教育。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主要通过两个放面。
一是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实现科学文化和技术的再生产; 二是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四.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
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广大人民进行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促使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
二是培养政治人才,以捕虫社会管理层的需要,直接参与统治阶级的管理,执行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服务。
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学校就是一个宣传和传播文化的场所,是一个营造社会舆论的场所。 3.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
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
第三章 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造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题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简单
教育目的的选择 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定义
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
重要的领域.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定义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的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
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其特点是
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极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
价值所在
主要观点
, 认为教育的目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主要代表人物: 法国卢梭; 瑞士裴斯泰洛齐; 德国康德; 美国马斯库 法国萨特
评价:1 不足
忽视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的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 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
是在其态度上,具有对立和非对立之分,具有激进和非激进之别.
2 合理
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 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到人间,起到了重
大的历史奠基作用; 同时,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热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定义; 与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主要观点: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
果只能以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了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
会的需求,
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本身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代表人物: 德国纳托普 法国孔德
评价: 1 合理;
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
定合理性. 2 不足
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甚至认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目的,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