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任颐为高峰,晚期以吴昌硕为巨擘(bo)。此外,“海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未定居上海的赵之谦和虚谷。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蔡元培是辛亥革命后的第一任教育总长,1917-1926年间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认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他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说》《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等论文。寄希望于以纯粹之美育来陶养人们的感情,把美育作为改造国民精神的手段。但是这一学说的提出脱离了现实,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实现的可能性是极微小的。
美术批评
美术批评又称美术评论。在美术欣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作者和各种美术现象(包括美术运动、美术思潮、美术流派)所做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其中以对作品思想感情和艺术形式的分析、评价占主导地位。美术批评是一种科学的审美活动。一方面沟通与协调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美术创作的质量和社会的欣赏水平。 透视
透视是在平面上重现物体在空间上的立体感的绘画方式,可分为形体透视(几何形透视)和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数学原理,用线条描绘物体空间位置、轮廓和物体投影。空气透视是通过空间距离对物体色彩及明暗度所起的作用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黄金分割
17
黄金分割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亦称黄金分割率,简称黄金率。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较长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较长部分与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一部分之比。用数字来表示,它的比值约为1.618:1或1:0.618,被称为黄金比。黄金比最早是由古代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仍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协调的比例。黄金比广泛应用于造型艺术中。 写意
写意俗语“粗笔”,与“工笔”相对,中国面技法名。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以简练的笔墨,画出物象的神态,以墨的皴点、浓淡、干湿变化为主。它一般只是多几笔,就可以大致表现物象,显出物象的气韵神态,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有高度的表现力。宋代写意画开始出现,明清时期写意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是山水画的一种。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青绿山水画是用矿物质石背、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那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隋代画家展子虔,其代表作《游春图》,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山水画卷。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画面金碧辉煌,有装饰意趣,反映出浓厚的宫廷与贵族审美气息,表现出宫延
18
山水古雅秀丽之美和灿烂辉煌之境,形成与水墨山水完全逗异的山水画风格。青绿山水始创于唐代的李思训,北宋的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也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之一。 文人画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并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人,并且为“南宗之祖”。旧时往往指以此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多取材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富于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德之情。标榜“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究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1.试述美术的功能。 答题要点:
由于美术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以及美术创作的多样性,美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作用。
(1)认识功能。从美术的认识功能来说,由于美术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全面的、能动的反映,所以美术作品能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智能的形成、发展与情感、意志
19
的培养。
(2)教育功能。美术的教育功能不同于理论的说服,而主要在于通过形象的感
染激发、启发观者的意识与情感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情操的目的。
(3)审美功能。审美功能是美术的最本质而又最普遍的功能。它使人在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中达到培养和发展美感,形成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陶治性情与人格的作用。
总体来说,美术的社会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陶冶情操,全面提高人的精神素质。 *2.列举几种中国古代主要的艺术批评理论。 答题要点: (1)传神论。
六法论是中国画史上最早运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是东普画家顾恺之。顾凯之的传神论是对人物画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所谓传神,当时是针对人物画提出的,直到唐代,传神论也还是主要作为人物画的审美标准被运用。五代以后传神论一方面由人物画扩大到山水、花鸟领域,另一方面又有所凝缩,“传神”一词渐渐成了肖像画体裁的专用语。 (2)六法论。
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
20
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六法分别是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3)南北宗论。
晚明文人画家董其昌以禅宗南、北两个宗派来比喻山水画的不同风格。他将王维和李思训分别定为南、北两派的祖师,荆、关、董、巨、米家父子至元四家为“南宗”正传;赵伯驹和李、刘、马、夏为“北宗”。他极力推崇南宗为画家正统,贬斥北宗为行家画。他的这一理论观念对明末、清代乃至当代的中国画创作都产生了重大 影响。
(4)书画同源。
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宋元以后,文人画家由于对于笔墨的重视,又从新的角度强调了书画同源的观点,其用意在于强调绘画用笔本身独立的形式趣味和审美意义。书画同源的观点在当代中国书画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民族美术形式的重要审美标准之一。 *28.(芙蓉锦鸡图)
《芙蓉锦鸡图》,疑为出自北宋画院高手,而宋微宗赵佶亲加题识,故后世多视为徽宗画。此图描绘金秋景色中的芙蓉、锦鸡。就绘画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