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15g,桂枝、白芥子、三棱、莪术、郁金各12g,焦白术、皂角刺各10g,炙甘草6g。加减:胁肋胀满者,加柴胡、香附各10g;肝区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2g;囊肿偏大者,加浙贝母10g,橘红6g,制半夏9g,泽泻12g。17例患者经2~3个疗程治疗后,7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B 超复查肝囊肿消失);2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B 超复查肝囊肿缩小2/3以上);4例好转(临床症状减轻,B 超复查肝囊肿缩小1/2 以上);4例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B 超复查囊肿无改变),其中2例为未能完成1个疗程者,总有效率达76.5%。赵氏还顺带提出:当肝囊肿是由于肝郁气滞,或肝气虚损,导致肝血瘀阻,日久形成瘀积痞块,从而诱发本病时,治疗还可以用大黄蛰虫丸为代表方。
王氏等人[14]、[23]认为本病属中医“胁痛”、“肝郁”的范畴,本病病因病机则多由郁怒伤肝、肝气不达、疏泄不利、脉络痹阻所致,日久则瘀血凝聚、痰湿流注而成为囊肿。治疗上引用《古今医鉴》:“胁痛者……治之当以散结顺气、化瘀活血为主,平其肝而导其气,则无有不愈矣”,提出以涤痰活血、软坚散结为治疗大法治疗本病。嘱患者口服犀黄丸,每次115g,2次/天,连服3个月。该研究者指出,犀黄丸为具有解毒散结治疗的传统中成药,其主要功能为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药理研究表明,犀黄丸具有抗炎、增强免疫力以及抗肿瘤等疗效;且动物实验证明,本品有抑制小鼠梭形细胞瘤和肉瘤-180生长的作用。其报告显示,研究者应用犀黄丸治疗本病共累计10例病例,均收到满意疗效:10例患者在服用犀黄丸后均经B 超复查,肝囊肿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平均缩小2.8cm×1.9cm ,囊肿愈大显示疗效愈明显。
唐氏等[24]认为本病属中医胁痛范畴,由于脉络不通或络脉失养,导致肝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故其治疗115例肝囊肿中,使用其独创专方,以求疏肝解郁、活血通络、益气健脾来达到止痛、消囊肿的功效。专方如下:昆布15g、海藻15g、婆罗子5-10g、炒山甲10-15g、川楝子6-10g、浙贝母10-15g、皂刺5-10g、延胡索10-15g、郁金10g、生薏米15-30g、莪术15-30g、鹅枳实10g、降香10g、白梅花6-10g、玳玳花6-10g、太子参15-30g;并配合针灸取穴:合谷、曲池、中脘、下脘、梁门、天枢、气海、关元、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三阴交、太冲。本治疗方法以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川楝子、浙贝母、莪术、鹅枳实、降香、郁金、白梅花、玳玳花来疏肝解郁止痛,皂刺、延胡
6
索活血通络止痛,砂仁、生薏米、太子参益气健脾利湿,再配合针刺治疗,提高免疫力,增强疏经、理气、活血之效,从而减轻病人不适,控制病情发展,以求从根本来达到治疗肝囊肿的目的。该治疗1.5个月后囊肿硬化缩小,症状消失的65例,症状好转37例。半年后复查15例囊肿消失,7例基本消失,80例明显缩小,复发0例。
陈氏[25]认为本病发病的机理在于,肝主疏泄,喜条达,情志抑郁则气滞,肝气郁滞,湿热蕴结,虫积肝内日久致瘀,瘀滞肝络则疏泄失司,致湿浊阻于肝内而形成囊肿。或饮酒日久,或过食辛辣酿湿生热,致湿热蕴结而形成本病。故自拟消囊散治疗本病,其中取柴胡、郁金、陈皮、丹参、三棱、莪术、丹皮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方中主药;黄芩、半夏、山楂、白芥子、莱菔子、川贝母、冬瓜子、茯苓清热利湿,消痰化滞;白术、当归、鹿角霜益气养血,既防理气化瘀药伤正,亦制黄芩苦寒;百部、石榴皮为防肝寄生虫而设,本方旨在使肝气得疏,瘀血得化,湿热得清,虫患得除,正气勿损,则囊肿自消。其自拟方为:柴胡、当归、陈皮各20g,郁金、半夏、茯苓、山楂、石榴皮、三棱、莪术、丹皮、丹参各30g,黄芩、白芥子、鹿角霜各40g,冬瓜子、白术、川贝母各50g,莱菔子、百部各60g。共研细末,分30包,每天晚餐后温开水冲服1包。头晕乏力者每天以人参5-10g煎汤送服。治疗结果是:痊愈19例(占73.1%),好转4例(占15.4%),无效3例(占11.5%)。总有效率为88.5%。
张氏[26]等人治疗肝囊肿的要药为郁金、川楝子、青皮、柴胡、鳖甲,在此基础上合用散结消囊汤:山慈姑12g,双花60g,莪术10g,夏枯草15g,防风10g,白芷10g,赤芍30g,浙贝12g,花粉12g,乳香20g,没药20g,当归10g,牡蛎15g,皂刺12g,甘草10g,山甲珠10g(研末冲服)。另加生水蛭6g,蜈蚣2条,研粉黄酒冲服。共治24例,其有效率达95.3%。 2.3外治疗法
杨氏[27]等以中药归芎散外敷患处治疗囊肿共183例,其中含肝囊肿12例,总有效率达97.3%。其自拟归芎散组成方药如下:当归、川芎、苍术各40g,木香、乳香、没药、枳壳、元胡各30g,皂剌20g,三七粉5g。将上药装入白棉布袋,放入蒸笼文火蒸熟,首次蒸1小时后,放至适合温度,勿烫伤皮肤,将药包热敷于患处。以后使用时,每次蒸40分钟,再热敷于患处即可,1天最少两次,
7
1付药可反复使用蒸敷1周,经济且疗效好。
陈氏等[28]通过穴位敷贴-肝舒贴(主要由黄芪、莪术、穿山甲等药物组成)治胁痛30例,并贴于肝区胁肋疼痛部位(期门、日月、章门)和肝俞、足三里处,治疗结果为总有效率达93.4%,提示肝舒贴在治疗胁肋部疼痛疗效明显。
李氏[29]等在B超介入引导下,用消痔灵注射液行囊腔内注射,治疗肝囊肿共46例,取得满意效果,治愈率达91.1%(42/46)。显效2例,有效2例,治愈病例经随访均作B超复查,结果提示囊肿消失,无并发症,肝功能检查良好。美中不足的是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其中5例出现一过性体温升高未作处理自行退热,6例出现轻微右上腹痛,余除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外无其他异常症状体征出现。 2.4生活调理
所有的病,都是以“三分治,七分养”为治病原则,“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也”[30]在对证治疗的基础上,为了帮助患者恢复,及改善身体情况,要让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上,做出相应的改变,以免病情发作。对于肝囊肿患者来说,平时要少生气,调节情绪,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在饮食方面,应适当地多食粗粮,多食新鲜蔬果;同时应注意补充蛋白质如蛋类、动物内脏、海鱼等;以及干果类如核桃、松子、瓜子,豆类如黑豆、黄豆等富含类脂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宜清淡、细致,且富于营养。忌食辛辣、肥甘、厚味等助热生湿之品,还要严禁饮酒过度,以防加重肝脏的负担,助热伤肝。
有一组专家经试验提出[31]:《黄帝内经》提倡“食饮有节”,提倡“养、助、益、充”,提倡“(节)气、味、合、和(性) ”。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指出了养生的主要食品在于五谷,水果和蔬菜(五果、五菜)则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而肉食(五畜)在精血不足的时候适当服用可以补益身体。《黄帝内经》作为历史上最早的养生指导,早就规范了饮食的内容与结构,对于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5
3、问题与展望
肝囊肿以先天性为常见,或称胎受,虽然肝囊肿为良性占位,但仍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如症状的出现会扰乱患者的情绪等等。肝囊肿容易
8
合并肾囊肿,而肾囊肿会影响肾功能,有导致尿毒症的危险;当出现并发症如囊肿破裂或感染、囊内出血、囊蒂扭转等情况,还可引起患者高烧、剧烈腹痛等危急重症。故早期诊断,定期复查是必要的。对于已经明确诊断并影响患者器官功能的肝囊肿,建议其首先接受外科手术去除肝囊肿的治疗,术后应进行中医针药并治,配合胆区敷贴渗透疗法、以及配合饮食调理等巩固疗效,以提升正气,抵御外邪,从根本上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针对肝囊肿的辩证分型,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临床上仍以个案报道及临床验案为主。希望以后能开展多中心的循证医学研究,探讨肝囊肿的证候规律,使治疗趋于规范化,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肝囊肿的独特优势。
4、参考文献
[1] 何德华,詹容洲.肝胆病理学[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7:333 – 335.
[2] Gloor B,Ly Q,Candiras D. Role of laparoscopy in hepatic cyst surgery[J ]. Dig Durg,2002,19 (6):494-499.
[3]陶文芳,李召铸,孙岩,王凤兰,李奇,等.小儿先天性肝囊肿[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1,25(5):346-347.
[4]金炎,张肇隆,李有柱,黄大鹤,崔希忱,等.先天性肝囊肿[J].吉林医学,1985,6(6):21-22.
[5]陶文芳,于有, 孙岩,等.小先天性肝囊肿[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2,1(4):241-243.
[6]李新丰,吕国荣,陈骥,等.小儿先天性肝囊肿的治疗:附8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1997,15(5):335-336.
[7]魏志杰.超声探讨肝囊肿随时间的变化规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8):3478-3479.
[8]仝春芳.探讨肝囊肿发生发展规律与年龄的关系[J]. 基层医学论坛2007年增刊,2007:25-26.
[9]撰人未详.小儿卫生总微论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 [10] 陈建慧,杜燕,赵立翌,等.单纯性肝肾囊肿发病特点分析[J].江苏医药,2008,34 (11):1179-1180.
9
[11] 李麟荪,贺能树 主编.介入放射学-非血管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5.
[12] 吴恩惠,刘玉清,贺能树 主编.介入性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5.
[13] 胡贵华,刘毅.肝肾囊肿硬化治疗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7,7(6):78.
[14] 王世高,韩学礼,赵德珠,等.犀黄丸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附10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9:4,5(2):123-124. [15]李七一.周仲瑛教授论五脏痰瘀[J].北京中医,1996,3:6-7. [16] 张天.肝囊肿治验[J].江苏中医杂志,1986,9:13.
[17] 李涤尘.从痰饮论治先天性肝囊肿2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1):55.
[18]姜兴俊.肝病胁痛的辨证思路与用药经验[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6-9.
[19]魏相玲,刘宪锋,韩彩珍,等.浅述塞因塞用法的临床使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6):97.
[20] 巴坤杰.肝囊肿治验[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15):16.
[21] 曹福凯,钱峻,金小晶,等.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肝囊肿37 例[J].福建中医药,2003:10,34(5):28-29.
[22]赵福英.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肝囊肿17 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0,8:327. [23]何欣,黄立中,等.犀黄丸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4):82-84.
[24] 唐博祥,汪红兵,姚叙莹,等.中医针药并用治疗肝囊肿115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8(7):16.
[25]陈芳山.消囊散治疗肝囊肿26例[J].湖南中医杂志,1997,13(2):28-29. [26]张玉峰,刘建成,王化文,王亚民,戴翠红,等.散结消囊汤治疗腹腔及脏器囊肿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35-136.
[27] 杨聪亮,任引亭,等. 归芎散外用治疗囊肿183例陕西中医[J].2004,25 (3): 254.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