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研究
【摘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本性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系统在结构和质
量上既能够满足当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后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当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改变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和质量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系统进行保护和改善。因此,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体现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更是该企业甚至该行业在国内国际间拥有竞争力,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实现可持续经营的保障。
【关键词】环境成本 可持续发展 一、本文研究背景
大自然作为人类的栖息地,属于人类共有的财产,她不仅给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引发了人类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能够满足人类欲望的原本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资源,像水、大气、森林、矿产等都将会在人类的盲目使用和勘探开采中而减少,甚至枯竭耗尽,自然资源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平衡遭到摧毁和破坏。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例如臭氧层空洞、全球气温升高、灾害性天气频繁、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使人类居住的环境逐渐恶化,可以说环境问题已由局部问题上升为人类生存性问题,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空前的挑战。
纵观全球社会所依赖的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已呈现资源入不敷出的景况,进入了“正在靠向未来借债而生活”的时代。这不仅动摇了有关国家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紧张局面。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经济的发展,在思想上缺乏环境意识;在理论上认为没有劳动参与并不能进行市场交易的环境资源没有价值;在政策上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在行动上对环境资源实行掠夺性的开发,致使自然资源大量损毁、生态资源严重恶化,削弱了经济发展的根基。
二、我国企业开展环境成本核算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环境经济专家组组长厉以宁教授说:“环境损失必须从经济学角度、用具体的数据表示出来。”因此如何对企业经济行为所造成的这些环境后果进行会
计核算是会计学术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国政府也早就指出,要有效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四、我国企业开展环境成本核算面临的主要问题
传统会计侧重于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将环境所带来的经济问题纳入会计研究的范围,缺乏对企业环境资源、环境责任和环境成本的计量与缺乏对企业环境损失的确认;没有把企业视为与环境共生的经济体,没有认识到经济运转和自然环境循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忽视了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和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与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过程和企业在环境中取得资源所应承担的对环境的补偿责任。
我国有不少企业非常重视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环境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上不十分积极,在这些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系统中,环境成本往往只是作为企业制造费用的一部分被核算和分配,而环境收益例如一项环境资产在税收上获得的优惠以及对成本的节约并没有得到确认。这种无视环境成本的做法,使企业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对环境无害的项目总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更高的运营成本,不利于企业财务业绩的改善,因而不愿治理污染,进行清洁生产。
在会计法中,缺乏环境会计的内容,所颁布的环境法规也缺少环境会计的内容。而且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仅仅是环境法规,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也同样不健全。企业如果污染了环境,一般向环保局交一部分费用就可以了,而这些费用对于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是微乎其微的,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惩罚作用,造成违法成本极低,最终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更不用说进行环境成本核算了,这对企业来说根本不会考虑。
环境成本对应的是人类和自然环境,涉及环境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对其核算的研究必然需要跨越多种学科,组建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研究队伍。特别是因为环境成本量化的复杂性,需要各学科人员的参与。尤其是对于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环境资源、成本、污染等问题的会计处理,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其应用起来会出现很多问题,但目前我国培养会计人员还是以传统会计为标准,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的较好,还少有全面掌握这些交叉学科知识的。
三、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
1.历史成本法
这种方法需要以业务和事项发生时的实际成本或者交易价格作为计量标准。这种方法反映在各种已经明确发生的环保支出中,如已经接到通知的排污费、罚款、赔付和完工或建设中的环保投资等。
2.非历史成本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对涉及未来可能支出的准备成本进行预提时所采用。非历史成本法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如下:
(1)防护费用法。是为消除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害影响所愿意承担的费用来计量的方法。例如,出现了噪音污染,就可能需要对建筑物安装消音或隔音装置或做出其他处理,其所需支出就可以看作是环境污染的防护费用。
(2)恢复费用法。指按估计恢复或更新由于环境污染而被破坏的生产性资产所需的费用进行环境成本计量的方法。如有些企业将固体废弃物、有害材料堆放于某块场地或将液体有害物质存放于地下,长期存放势必影响土壤、地下水等。在其产生明显危害时,必然要求企业采取某种措施予以恢复或更新,自然会发生一定的支出。这种未来的恢复支出应在污染开始产生时估计,其金额可根据技术要求予以预提。
(3)市场价值法。市场价值法又称市场法,是直接以市场中用于交易和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来确定自然资源价格。企业排放的各种废弃物对周边地区的环境造成污染,导致农作物或渔场等产出水平下降等所产生的损失,可以用市场价值法计算企业应承担的费用。如将减少的农作物的产量乘以价格即为企业的社会环境成本。
(4)政府认定法。指企业的某种污染达到一定程度后,政府环保机关可能会采取措施要求企业实施必要的治理,其治理方式有企业自行治理或出资由政府集中治理或联合有关方面共同治理。其治理费支出,通常是先依据政府环保机关或有关部门拟定的治理预算方案,由企业进行预提入账,确认和计量其环境成本。
(5)法院裁决法。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纠纷而诉诸法律,因而法院参与判决。一旦企业存在某种污染已对其他有关方造成危害,将来有可能发生赔偿和治理义务时,企业可考虑根据以往的案例或律师意见适当预提环境费用。
四、企业环境成本的报告
1.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比较型模式,是反映以获取环保经济效益为主的企
业的环境保护支出情况。其经济效益来自于环保产品的收入、资源成本的节约、环境损害成本的降低等方面。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均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将环境成本与来自环保的经济收益有关数据均纳入报告中,一目了然的让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环境成本及效益情况。
2.环境成本与环保效果比较型模式,是反映以降低环境负荷为主的企业环境保护进展情况。其环保效果体现在诸如排污量减少、再生资源化提高等环境负荷的降低方面。环境成本与环保效果(环境负荷的降低)进行对比,这在企业推行环境保护活动时是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按此观点设计环境成本报告模式,是现有的许多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一个手段。
五、我国企业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障碍,例如环境成本计量上的困难,人员知识范围的局限等都折射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弱化,环境会计实务的推广应以理论的不断完善为前提条件。日本、美国、欧洲等国的环境会计理论已经日趋成熟,很多跨国公司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已经开始进行环境核算,并出具环境报告。为此我国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应加强合作借鉴国外已有的先进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研究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促使环境会计理论早日与会计实务相结合,以提高环境会计的核算水平,为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只有不断地获取利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利润是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在收益既定的情况下,只有有效地控制成本,才能使利润维持在一个理想的水平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例子证明清洁生产能够同时带来环境和经济效益,因此,大力宣传清洁生产并切实将新型环保技术推广到实践中,强化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环境成本核算意识,抓紧环境成本的核算研究,以准确、及时的环境成本信息为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服务。可以说,环境成本核算意识的强化才是完善环境成本研究,建立环境成本核算系统的持久动力。
国家的环保法规是环境会计产生的制度保障,没有国家的环保法规,就不会有环境会计。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曲折发展历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为了防止这种传统落后的社会发展模式在我国重演,必须首先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虽然自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已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