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教学教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5 20:29:2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1: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后,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即同一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都相同。

(2)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即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拓展延伸】

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易错警示】

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例1】调味剂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剂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味精 D.芝麻油 知识点2:溶液的组成

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除此之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1)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但是一般水溶液中不指明溶剂,即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是水,如“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是溶质,水是溶剂。

(2)当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形成溶液时,一般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3)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形成溶液时,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但是只要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拓展延伸】

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应物的量来确定。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 【易错警示 】

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计算在内。

【例2】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酒精溶液 ;(2)食盐水 ;(3)稀盐酸 ;(4)澄清石灰水 ;(5)硫酸锌溶液 ;(6)铁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 。

第 1 页

知识点3:溶液的用途 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表1所示)。 农业生产 科学实验 动植物和人 的生理活动 医疗卫生 无土栽培的植物必须生长在营养液中 能够相互反应的两种固体通常配制成溶液,然后让它们的溶液进行反应,这是因为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反应物相互接触更充分,反应进行得更快 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溶解在水中,人体吸收的营养成分也同样需要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医疗上所用的许多注射液也是溶液,如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 【例3】许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主要原因是( ) A.反应速率快 B.不需加热 C.易于操作 D.装置简单 知识点4:影响溶解能力和溶解速率的因素 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探究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影响。 (2)实验用品:试管、药匙、蒸馏水、碘、高锰酸钾、汽油。 (3)实验步骤:(如图1所示) ①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2小粒碘和高锰酸钾,各加入2~3 mL 水; ②另取两支试管,再分别加入1~2小粒碘和高锰酸钾,各加入2~3 mL 汽油,观察是否溶解及所得溶液的颜色。 图1 分析论证 (4)实验现象: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于汽油形成紫色溶液;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 (5)实验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实验点拨 1.实验设计时,必须要有控制变量的思想,若要探究某一因素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他因素不变。 2.物质的溶解能力除了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温度有关。 3.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 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决定因素是物质本身的性质,除此之外还受温度、物质的颗粒大小、是否搅拌等因素影响。 (1)溶剂的温度:溶剂的温度越高,溶质溶解的速率越快。 (2)溶质固体的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3)是否进行搅拌:在搅拌的情况下,溶质溶解的速率加快。 【例4】 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②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事实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 、 、 三个因素有关。 (2)请你举出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一个应用实例(要求与上面所列事实不同) 。

第 2 页

知识点5: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实验 【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圈),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蒸馏水,药匙,固体NaCl、NH4NO3、NaOH。 3.实验步骤:如图2所示装置,向烧杯中加入100 mL 蒸馏水,测出水的温度。向烧杯中加入10 g固体NaCl,并用玻璃棒小心搅拌至NaCl完全溶解。测出NaCl溶解后溶液的温度,比较前后两次温度的变化。 按上述操作测定NH4NO3、NaOH溶解前水的温度和溶解后溶液的温度,并比较温度的变化。 分析论证 4.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见表2)。 加入物质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氯化钠(NaCl) 所得溶液的温度与原来水的温度基本相同 NaCl溶于水后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 硝酸铵(NH4NO3) 所得溶液的温度明显低于原来水的温度 NH4NO3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降低 氢氧化钠(NaOH) 所得溶液的温度明显高于原来水的温度 NaOH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升高 实验点拨 1.溶解过程中不能用温度计搅拌,应使用玻璃棒搅拌。 2.温度计读数时,一定不要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读数。 拓展延伸 1.浓硫酸溶于水时也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 2.生石灰(CaO)放入水中也能放出大量的热,因为CaO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是放热反应。 【例5】小琪往图3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后,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食盐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白糖 知识点6: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其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2.乳化现象 (1)乳化剂和乳化作用: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做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乳化作用。常用的乳化剂有各种日用洗涤剂、化妆品等。 (2)乳化作用的应用:用洗涤剂去除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清洗试管内的油污。 拓展延伸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常见混合物有溶液和浊液两大体系,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浊液分悬浊液和乳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振荡后都呈浑浊状态,静置后悬浊液中固体会沉淀下来,乳浊液会分层。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见表3。 项 目 分散前被分散物质的状态 分散在溶剂里的粒子 外观 久置现象 实例 相同点

第 3 页

溶 液 固、液、气 分子或离子 大多透明且均一 稳定,不分层 食盐水、蔗糖、水、碘酒 悬浊液 固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浑浊、不均一 不稳定,沉淀 泥浆 都是混合物 乳浊液 液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浑浊、不均一 不稳定,分层 油水混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教学教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uodh1um6z4c2db011p1797950lpza00fe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