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15:12:1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袭,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有人认为,诗中“野步”之人是老者,这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写秋风,作者寄予其间的情意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倚杖、白人头

(2)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形象。野步之人是一位老者,从诗歌的“倚杖”一词,得知是个倚着拐杖的老人;最后一句中“白人头”也在告诉读者野步之人是白头发的老者。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这首诗的后两句写秋风,诗人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诗人是借写秋风表达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表现秋风风势之大、之猛,吹破了诗人栖身的茅屋,表达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故答案为:⑴倚杖、白人头;

⑵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解答本题,学生要反复朗读,理解全诗内容,抓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熟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①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②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①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所作。②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③觞(shāng):酒杯。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中“满店香”指柳花的香气充溢了整个酒店,写出了柳花多而香。一个“香”字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B. 诗中描写了店中女子劝酒、金陵子弟送别,开怀畅饮、难舍难分的情景,这既表现了金陵子弟的热情,也表现了我与他们的深情厚谊。

C. 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色迷人、吴姬劝酒、畅饮佳酿的动人场景,衬托了别离之愁。

D.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首句写景烘托了送别氛围,中间三句叙送别饯行之事,最后两句表达离别之情。

(2)诗歌后两句把“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答案】 (1)A

(2)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长之多。比较新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

【解析】【分析】(1)A“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所以是用“风吹柳花满店香”来反衬离愁别绪,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便是事件的结局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便不能自已,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物,表达了惜别之情——我和友人的离别的情义与东流之水相比哪个更长呢?其气魄体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一贯风格,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诗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以“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深。 故答案为:⑴ A;

⑵ 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长之多。比较新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

⑵此题考生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上①秋居 马 戴

?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意境。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请简要概述。

【答案】 (1)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示例一:重读“空”字,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二: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三: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要抓住“落叶”“寒灯”“夜”等意象,描绘秋夜寂静、凄凉的氛围,叙写人面对此景时寂寞孤独的心情。

(2)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羁旅漂泊的孤独、思亲之情,还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的心情。据此,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这一句时,可重读“空”字,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此诗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⑵示例一:重读“空”字,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二: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三: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⑶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描绘出符合诗歌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生对诗句词语的重读音节的把握要建立在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基础上。因此要考生首先理解诗句的内容,感悟诗句蕴藏的情感,找准能体现 作者情感的词语,而这些词语就是要重读的词语。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uvyj245yt41z4g1sgcd5uqa87r003016qv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