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良好的文明习惯要从小抓起。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雷锋日记》 相信每个人不会不熟悉这句话。雷锋精神像春风一样拂过了同学们的心灵,播下了乐于奉献、乐于助人、争做文明使者的种子。
先人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刻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的重任。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有孔融让梨的尊长,有三顾茅庐的恭敬,有负荆请罪的谦让团结等等。其实,做到讲文明、讲礼仪并不难。其中一部分同学身体力行,已经成了我们学校一道明礼的独特风景线。在此,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好学生。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明五礼、知五耻,对个人是品德修养,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正常生活和良好风气的丰厚滋养。
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精神引领,讲道德,树明礼向善之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树艰苦奋斗之风,,做勤劳节俭的人;讲健康,树崇文尚洁之风,做健康开朗的人;讲诚信,树诚实守信之风,做正义坦荡的人;讲秩序,树礼让和谐之风,做遵纪守法的人;讲奉献,树互助友爱之风,做热心志愿服务的人。 个人荣辱事关国家兴衰,我们切不可“以耻为荣”,更不可“以荣为耻”,要“耻荣分明”。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不能混淆,我们要知荣明耻。“清官执法,不贪权贵。刚正让谁人都平易近人,洁净让谁人都卓尔不群。这成了立在人们心中的丰碑。”——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希望每个人积极努力,为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让我们共造和谐新风范。
以耻为荣、诚信缺失、见利忘义、见危不扶、见死不救等道德失范问题一再成为舆论焦点,社会反映强烈、群众期待解决。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就是倡导全体公民参与到道德建设中来,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进一步形成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明五礼、知五耻,对个人是品德修养,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正常生活和良好风气的丰厚滋养。公务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官德修养,常怀公心、慎用公权、秉持公信、严守公德。青少年要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人民教师要积极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每个家庭要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睦邻友善、守望相助,培育形成良好家风??等等这一切,我们都能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今天,在全社会营造明礼知耻、崇德向善、遵纪守法、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仅是政府层面的倡导,更是越来越强的全社会群体意识。希望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主题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增强发展自信、跨越自信和小康自信,为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为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
明礼为先,诚信为本
简介:社会发展迅猛,洪流中间要立足要发展,拥有礼仪诚信这些高贵品格,才能顺流而上,,拥有良好人际关系,搞好团队合作,做到事半功倍.
关键词: 明礼 诚信 合作 重构
人行一世,力在有为.要成功需立足细节,修身养性,丰满自身.坚持”明礼为先,诚信为本”不失为一条捷径.礼仪修身达靓丽人格,诚信护身趋事业成功.
礼仪为人之首印象,气质精神面貌突出人之品位素养乃至素质;诚信重在自己定位,不自欺欺人.他们都体现能在团队合作互信互利协调关系上面发挥作用.
一.明礼为先,诚信为本
礼,即礼仪.又先秦上古的祭祀礼节制度发展到个人行为的范例,而后成为社会公共制度,约定俗成的守则.知礼为人,真善美!礼渗透于日常生活之间.礼既有自身修范的.完善个人形象;礼还有敬畏的意思,在行为中间要有对于他人的迁就之感,在人际关系里面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尊重他人的准则.(1)
彼此礼貌相待,能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滋生相互的好感,以局部的功能拉动整体的功能,这也是合作的助推剂.
这样子我们修身注重礼仪,既是素质提高的路径,在文化层面提升气质,为人落落大方彬彬有礼,很招人喜欢;又是团队合作的,减少彼此摩擦,有规有矩,和谐包容.
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人的立身处世必要依赖诚信..诚信展现的是人之本质力量.诚信是对于他人与自己的相同的信任感,不自欺欺人.(2)一方面要信任自己,如实展现的风采,集体里面表现真我,还有慎独.另外一方面要信任别人,注重合作,谋求双赢.
诚信是双赢的基础,双赢是一种相互影响谋求共同利益的心态,有了诚信,使人安心,不用再瞻前顾后,和谐协作,发挥最佳功能,起到整体大于局部的作用.(3)
因此,以诚信为本,做到内在品格和外在行为统一.严于律己;又要做到相信自己与相信别人的统一,做到人际和谐顺畅交流,事半功倍.
二. 传统礼仪诚信修养
中国古有传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将礼仪保留到生活的每个细节里面.甚至有外邦友人讲过:”这个民族的天才在于把西方只在宫廷外交上面使用的繁文缛节变成日常生活的部分,这个人靠自己的本能准确知晓合何时用何礼节”.(4)
把礼仪表达方式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可见礼仪还是很有生命力的.
诚信也是中国传统优秀美德,几千年来我国流传的崇尚信誉,讲究信用的美德故事多不胜数,这之间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高尚情操.这包括了君臣诚信的仁忠,父子诚信的孝慈,夫妇诚信的义顺,兄弟诚信的友悌,朋友诚信的亲爱.(1)
诚信使人与人之间顺利交流,表达每个人的本质,社会井然.
三.礼仪诚信危机凸现
社会再发展,人伦再变化.礼仪诚信也在辩证的发展,这些品质刻上时代的烙印.现而今,社会还是泛起了礼仪与诚信的危机.
在礼仪上面,表现为繁文缛节形式化,表现礼节是为了显示自己懂得礼貌,而不是为了别人舒服.总归于程序化,隐没了真情实感.很多情况下为了所谓的礼节礼貌,做出身不由己的事
儿,如明明要事在身,但是不好意思送客,白白干起火无行动,憋气.其实很无益,礼仪若不是情愿所为.,根本没有社会意义.
在诚信方面更为深刻,出现了熟人信任危机,更可怕的还有专家权威诚信危机(5).因为竞争的惨烈,在熟人之间发生了不公正的挤压,手段偏离了诚信.而越来越多的权威被揭开,像学术剽窃,凭证假冒等等,显示了诚信体系正在经受考验.
因为礼仪诚信的有那么大的重要性,但是在社会的航行中间起伏动荡,我们需要导正方向,重新定位重新与礼仪,方有利于社会和谐建设.
四.定位礼仪诚信坐标
中国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宛若遗作璀璨的宝库,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上前充分的挖掘,在批判中继承..
在礼仪方面我们很必要保持真诚,不要一味的流于形式敷衍,也不要太过莽撞,把西方的顽强独立和东方的彬彬有礼无缝结合,礼貌有节度,礼仪合乎场景.(4)
诚信重构方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制度.,备份好清楚的产权记录和整理好明晰的档案留底.杜绝非法的诚信出轨;
2. 全社会都加强社会鉴别能力,有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专家权威才有监督力度,从源头防治高端的诚信危机;(5)
明礼为先,诚信为本.重要的是重构礼仪诚信的新内涵,赋予其时代气息,才有远大前景.
参考资料:
1.刑惠丽 何忠国 《商务诚信》 研究出版社
2. 吕春香 《孔子大智慧全集》 中国言实出版社
3.古皿 吉言雪岑 《21世纪的成功学》 中国档案出版社
4.波恩斯<美> 《中国人的素质》 学林出版社
5.郑也夫 《中国信任危机》 新世纪出版社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讨论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并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对我们提高道德认识,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强化知耻之心,改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 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这种道德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也曾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 “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不仅个人的文明生活与人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一个社会的治乱也总是与人们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的。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人人无耻,则邪恶大行其道。因此,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政治家在治国的同时,无不注重人心的治理。行自身出,身由心使。俗语云:“人心齐,泰山移。”说的就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力量。古人所谓“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虽有唯心主义的意味,但其中确实包含有深刻的道理。 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管仲,可以说是在治国实践中注重社会耻感的第一人。众所周知,他曾经辅佐齐桓公,使齐国盛极一时,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正是这样一位十分成功的政治家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思想。他认为,立国有四大纲,而耻居其一。缺了一纲,国家会倾斜不正;缺了二纲,国家会危殆不安;缺了三纲,国家会颠覆不立;四纲都不存在了,国家就会彻底灭亡。一般认为,耻感只不过是个人的一种羞耻之心,关联的只不过是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质而已。何以管子如此看重知耻之心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把耻提到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在《牧民篇》中,管子把耻规定为“不从枉”。枉即邪枉不正。知耻也就是不随从邪枉,不追随不正,羞于为非。无耻也就是没有是非、善恶、荣辱观念,丧失了起码的正义感和尊严感,曲从不正,追随邪恶。当一个人无耻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呢?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