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方面:起床叠被子,保持房间整洁,也是许多父母希望孩子养成的好习惯,如果你不讲究这一套,就不让他们看见,更不要让他们插手打扫啦(否则更有话唠叨你了)。适当的时候,来起早起,把自己的房间好好打扫一番,也捎带打扫一下家里的其他房间,这会让你的父母欣喜不已。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逆反心理有危害
课前准备:
本课内容浅显,不涉及更多伦理,主要是情感和实践问题。要提高本课的教育实效,首先要在课前调查了解自己的学生,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哪些事容易引起与家长的冲突。②学生在化解与家长的冲突,有哪些成功的经验。③学生在与家长的关系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④学生逆反心理在家庭关系中的反映。⑤能够感染学生的例子,特别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接近的例子。 教学过程:w W w .x K b 1.c o M
一.阅读感悟——爱的冲突(见附录)
活动内容:引导思考:你是否也经历过“爱的冲突”?试举一例。仔细体会材料,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们吗?还是他们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会不会是他们已经表达了而我们却未察觉?代沟,究竟谁不理解谁?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们,还是我们不理解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和回忆自身心灵深处的感动和故事,让学生读懂父母的真诚与无私,为后面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分析逆反心理的危害作铺垫。 二.理性分析——冲突的代价
活动内容:连续性提问:你当时是怎样想的?最终结果怎样?这个结果对你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与影响吗?如果有,请具体说明。现在你对这件事是怎样想的?如果你当时按你现在的想法去做,设想一下结果又会是怎样?你认为代沟产生的责任主要在于谁,为什么?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体会家庭冲突的不快,体会逆反心理造成的影响亲子关系、伤害父母和自己等危害,认识到逆反心理所存在的不利的一面。这样能让学生理智地对待与家长的矛盾,不任性,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通过体验明辨是非,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为冲突的解决有正面和反面两种体验。所以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谈,既可以讲正面的经验,也可以讲反面的教训。
教学建议:在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讨论;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事件本身的介绍不必过细,核心在于让学生体验;要注意学生思想的升华,
即理性地看待处理问题的不同结果;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危害进行梳理,如情感伤害、经济损失、阻碍家庭和个人发展等。 三.认真聆听——来自父母的心声
活动内容:出示材料:《孩子,我为什么会打你》(见附录)。引导思考:你也有过挨打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现在如何看待这种经历?采访自己的父母,问问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感受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家长的错误伤害父母。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自本能的,是最无私的,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令孩子们不太喜欢罢了。但这也不足以导致某些孩子过激的方式来“回报”亲人。
四.出谋划策——面对生活中的烦恼
活动内容:就下列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W w . X k b 1.c O m
①爸爸说写完作业就让我出去玩。我写完作业,妈妈又让我再做两道奥赛题……②妈妈说只要我期末考到班级前三名,就带我去旅游。我真的考了第二名,妈妈却说她没有时间……引导讨论:如果父母“说话不算数”,我们应该怎么办? ①妈妈非要我学钢琴,我一点都不喜欢,我的志向是当一个科学家。②妈妈很支持我,同意我学画画,可是现在我对它的前景不看好。③爸爸就知道让我学习,当尖子生,可我总是考不到第一,失望极了。引导讨论:如果父母的期望与你的愿望不一致,你是坚持己见还是服从父母的意志?你会如何说服父母来支持你的愿望?
①父母偷看了我的日记;②父母将我的朋友拒之门外。引导讨论:当父母的做法“不合理”时,你会怎么做?父母这样做的用意何在?建议:可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①一个同学说:我妈就是烦,每天我吃早饭的时候,她就说:“吃完早饭去喝牛奶,别忘了。”其实,牛奶和书包都放在我的写字台上,我上学拿书包,不就看见牛奶了吗?真是的!②女儿晚上去看电影,九点多回家。妈妈说:“才回来,我到路上都看了好几次了。”女儿说:“妈妈真是的,难道看看就能把我看回来?”③我骑自行车上学,爸妈每次都要叮咛一句:“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引导讨论:父母讲这些话的真正用意是什么?面对父母的唠叨,怎样做才会双赢?这里重在引导学生领悟同样一句话可以有多种意思的理解设计意图:选取这些两难问题,当然这些都是青少年学生所关心的、跟他们的成长密切相关的话题,让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碰撞,激起个体的内心价值冲突。让学生自主探究增进与父母的了解与沟通、化解冲突的办法,并让学生设想不同的方法可能带来的后果,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沟通方式和处理方法所带来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学后记:
第二框 两代人的对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与父母交往的主要策略;以宽大胸怀和积极的态度与父母交往,不必非争高下不可。
能力目标:会与父母沟通商量的能力;对多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选择的能力;把握与父母交往的诸多策略的应用能力;家庭交往中得失利弊的权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父母的尊重,对自己人格的维护;崇尚与父母的平等,与父母共同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提高与父母沟通、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为家庭付出的主动意识。
教学重难点:X|k |B| 1 . c |O |m
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进行沟通,彼此袒露内心世界,进而达到相互理解进行沟通的正确方法,并学习双赢的沟通策略。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
对模拟表演先作出布置。这个模拟扮演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正确地与父母沟通,要考虑多种因素和可能,正确解决与父母的矛盾。要把剧情让学生看仔细,让学生设计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形,最后找出双方可以接受的办法。应该给学生提出要求,在准备扮演活动中整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借我一双慧眼——正确看待与父母的冲突
活动内容:根据书上的两个观点“家不是说理的地方。俗话说得好,清官难断家务事”和“家是爱的港湾,因为家里的矛盾易产生、也易解决,关键看我们怎么对待”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矛盾,因为夸大与父母的矛盾,会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有抵触情绪,妨碍沟通;看不到矛盾,会不在意解决与父母的矛盾,也不利于矛盾的解决和学生的进步。
教师活动: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由老师举个具体的例子设计教学情境,分析处理方法,接着让学生讲自己如何处理家庭矛盾,最终得出有必要、有办法解决家庭矛盾的结论。当学生的争辩僵持不下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异中见同;当学生争辩趋同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同中见异。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在活动中,要注意渗透辨证的观点,要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比如清官难断家务事,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家务事通常属于什么性质?是不是每件事只有一个答案?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分别有什么合理的地方?如果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理解和思考,你会不会一定坚持自己的主见?在各有利弊的情况下,尊重别人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好处?在自己有理的情况下,应不应得理不让人?可以不同意别人的做法,要不要尊重别人的选择?又如说明家中矛盾容易解
决,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从父母爱子女、体谅子女的困难、期待子女更好等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讨论和争辩的过程,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对于掌握与家人交往的方法和艺术、提高教育实效有重大作用。 二、敢问路在何方——掌握与父母交往的方法 1.理解父母
阅读感悟:出示寓言故事: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麽我费了那麽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设问: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到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理解,才是打开别人心锁的钥匙,与父母的交往亦如此。 案例分析:结合教材中小冰的例子,小冰冒火的理由是什么?爸爸的理由是什么?你的协调办法是什么?让学生选择A、干脆不去同学家了;B、按照家长的意思办,8点前到家;C、先斩后奏,写完作业、看完录像再回来。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第一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处理这一问题的各种可能,并分析其利弊。比如:不到同学家做作业、看录象了,会导致对同学失信,自己也不满意,由此还会迁怒于家长;按家长的要求做,这保证了安全和休息,可未必有时间看录象,自己和同学都不能尽兴;不理家长的要求,写完作业、看完录象再回来,这会让家长担心、着急,说不定到现场亲自捉拿;与家长协商,双方都作些让步,可能双方都满意。第二步在分析各种可能、权衡各种利弊后,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这时可以对这些具体方法进行再剖析,在比较中选择最优方案。第三步,让学生把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梳理一下,上升到一般方法论的高度,即引导学生善于与家长沟通,向本框教育目标靠拢。 教学建议:在活动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分析和选择,不应该预定某种解决问题的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方案,分析利弊,正确选择;老师要有足够的准备,应对学生讨论中的难以预料的情况。当老师遇到没有把握回答或者难以驾驭的问题时,可以在鼓励学生的同时,将问题留待课下探究。 2.尊重父母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案例分析:母亲要到另一个城市去,临行前母亲问女儿:“回来我想给你买件衣服,可不知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儿回答:“您只要把服装店里您瞧着最不顺眼的衣服买回来就行了。”引导讨论:为什么亲子间的价值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还可能表现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会对家庭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对待这种差异是任之发展还是设法解决?如果你与父母的价值观不一致,你会怎么做?
阅读感悟:《珍珠与谷物》(见附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