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小学的孩子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赖性,行为上的无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给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例如,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学生,刚入学几天,因好奇心强,上学特别积极,浑身是劲,可是没过多久,热情就冷淡了,特别想念幼儿园,哭着要上幼儿园,不愿意上学。这就是我们小学教育中常见的 “恋园”现象。“恋园”现象表明这部分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在怀念幼儿园的生活方式。此时,做家长的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骂一顿,而应该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静心耐心教育、引导孩子,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与孩子取得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调节生活规律。可以带他去幼儿园看看,请教过他的幼儿园老师做做思想工作;可以跟孩子谈谈心,了解他遇到的困难,帮他解决困难;还可以讲讲身边同龄孩子的故事,或者童话故事,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增强信心。
话题11:入学后,家长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
答:您不妨采取以下方法与老师沟通。
⑴通过多种方式与老师保持经常联系。您除了可以利用家长会、教师家访时与教师作个别交流外,也可以利用便条、电话、短信、网络等形式及时地与教师互通信息,使双方更多了解孩子近阶段在家庭及学校中的一些表现,您也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提出合理的建议。
⑵向老师客观地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往往是最真实的,其在家中的学习、饮食、娱乐和休息等各种习惯,以及在向家人叙述学校发生的事件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您都可与教师作适当地沟通,以便教师更多了解您的孩子。 ⑶倾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正确看待教师对孩子的批评。
话题12: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
答:作为家长,可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⑴倾听孩子的诉说。孩子每天在校与老师、同学相处,发生的大事小情都希望在家中与您分享。这时,您要注意倾听孩子
的诉说,因为这是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最好途径,您与孩子一起分享好消息或有趣的事,让孩子觉得校园生活的快乐,
从而加深与老师的亲近感。
⑵多与老师沟通。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茁壮成长,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容易产生分歧,使孩子难以适应。这里,就要求您能够多与老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教育的理念。如果对老师的做法有所不解,可以坦率地提出并探讨,从而达成共识。家长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不要心存顾虑,这样反而容易产生误会,适得其反。
⑶切忌与老师关系过分亲密。有很多家长希望通过送礼、请客吃饭等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以获取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特别照顾。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的做法实不足取。
“学习准备期”所在关注的不仅是孩子面临上学的“初期”,而且在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全期”,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而且要关注孩子的“习惯”。
话题13: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答: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养成的。作为家长,要为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创造条件。 首先,您不要乱作比较,尤其要切忌不要把您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千人一面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因为他们世界才丰富多彩。
其次,您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大胆激励。每个孩子都有长处,您不妨从日常生活中,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去寻找,并要直率地告诉孩子“某事,你做得真棒”。
第三,创造机会,积累自信心。您不妨在家中设计并进行孩子擅长的游戏活动,如与孩子进行一些亲子游戏,设置
一些能够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在完成任务后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让他在心里感知自己是行的。
话题14:家长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答:1.学会自理是培养责任心的开始,首先要求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生活自理做起。自己的衣服鞋袜放在一定的地方,自己的学习用品自己整理,自己的书自己安排编号,用好了一定放回原处,自己的玩具放在玩具箱里。开始父母当然要加以指导,但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实践,不要代替他们。
2.学习上也要一开始就学会负责任,做小学生了,上学书包应当自己整理,放学书包应当自己背,作业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做完了作业要自己检查,学习用品要自己保管,把考试成绩看作是对自己所学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平时会考查自己,主动请父母考查自己这也是负责任的表现,错了自己改正。
3.从小培养爱惜时间的观念。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做事讲速度,讲效率,爱惜分分秒秒的时间,也是有责任心的表现。反之,没有时间观念,不懂得爱惜时间,读书、做事拖拉,就是没有责任心。
4.如果答应了集体交给的任务或小伙伴们的托付,就一定要讲信用,认认真真地把一件件小事做好,也是负责任的表现。任何一件事,答应了别人,就一定要做好。爸爸妈妈要与老师一起指导孩子在集体中包括在家庭里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岗位,指导孩子,热爱自己所在的班集体或小队集体,学做集体的小主人,在家学做家庭的小主人。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心,逐渐也培养起热心公众事情的观念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如鼓励孩子自愿参加各项活动,在学校里管理一片小园地,一个图书角,一个生物架??
话题15: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答:现在国外比较提倡一个学生毕业时,要有3张证书:一张证明他的文化水平,一张证明他的特长和其它能力,
还有一张证明个人的心理素质,如这个人有魄力、很果断、善于组织。针对当今独生子女的特点,家长将重点放在乐于
合群、兴趣广泛、情绪愉快、胸怀宽广、不怕困难、敢于创造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对于幼小儿童而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实就是要培养良好习惯。所谓“良好习惯是健全人格巩固的基础”,同时习惯形成过程也是能力提高过程。家长朋友们要注重以下10个习惯的培养:
1.说了要做 2.耐心听别人讲话 3.按规则行动 4.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 5.用好每一分钟 6.天天锻炼身体 7.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8.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 9.做事有计划
10.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话题16:哪些误区是家长最容易在小孩升小学时犯的及如何解决?
答:一、觉得小孩子不可以出错。孩子迟到、没有做功课、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些都会使家长认为自己的孩
子不好,需要好好地教育一番,其实让孩子犯错,未尝不是一种教育方式。在孩子犯错之后,耐心地教导他该怎么做才是对的,让孩子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从而使孩子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二、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望子成龙是每一个家长的心理,但是第一却只有一个,孩子在学习上不能拿到第一,不能因此而责怪孩子,只要孩子努力了就好,不要对孩子过于苛刻。
三、老师打电话到家里反映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若有些不怎么好的情况,家长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责怪孩子。这时,家长应更多的跟孩子好好沟通,了解真实的情况,做出正确的指引。
四、认为学习好了就行了。小孩的学习成绩好固然是挺重要的,但是孩子在学校里除了学习知识,还有其他要学习的,学习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学习竞争以及承受竞争的压力,学习怎么过集体生活。这些在孩子的人生当中也是重要的素质。
友情提醒:用心沟通,关注情绪微澜
在孩子进入小学的初期,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经常与孩子交流,及时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分享他的快乐,消除他的忧虑,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
★ 对于一些因为不适应而造成的问题与错误,请不要责备孩子,多给孩子一点时间。
★ 哪怕孩子讲的是一些听起来毫不重要的琐事,你也要耐心听。因为,孩子与成人的处事能力有很大差异,在你看来的“小儿科”,对孩子确是大难题。面对一个新环境,他有太多的发现与困惑需要倾诉。
★ 你可以与孩子分享一些你小学时候的事情,和他一起看你小学时的照片,给他讲你以前也遇到过很多和他一样的困
惑与问题,以及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告诉孩子,有些问题不必太困扰,随着年龄的增大,自然会缓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