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1讲 原电池
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内进行,以适当方式连接起来,获得电流。以铜
锌稀硫酸原电池为例,如图:
①锌片逐渐溶解,即Zn被氧化,锌原子失电子,形成Zn2进入溶液,
+
× Cu
Zn 从锌片上释放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向铜片;H从铜片上得电子,还原 为氢原子,氢原子相互结合成为H2。
锌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
-
+
+
稀硫酸 铜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总反应式:Zn+2H=H2↑+Zn2,该氧化还原反应是自发进行的。
+
+
+-
②闭合回路的构成:
外电路:电子从负极到正极,电流从正极到负极。
内电路: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锌片(负极),阳离子移向铜片(正极)。
外电路、内电路共同形成闭合电路,形成电流,从而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图解如下: 4.原电池
负极:活泼性较强的金属,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非金属,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思考】若将电解质溶液换成CuSO4 溶液时,写出正负极和电极反应以及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负极( ): 正极( ): 总反应: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 2.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中。
的两极
3.用导线连接电极(或直接接触)形成闭合回路。
4.具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多数是负极材料与电解质溶液的反应)。
【例题1】下图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的是 ,并写出形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及电极反应式:
正极: ,负极: 。
三、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1.根据电极材料判断。
由两种金属(或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作电极时,一般情况下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子:负极经外电路到正极(注意:溶液中无电子)。 电流:正极经外电路到负极。
3.根据电解质溶液中的阴阳离子运动方向判断。
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理解:异性相吸)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反应来判。
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不一定是电极本身得失电子,特别是正极)。 5.根据现象判断。
负极:质量减少,变细。 正极:质量增加,或有气泡产生。 6.根据电池总反应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还原剂是负极的活性物质,对应的电极为负极;氧化剂则是正极的活性物质,对应的电极为正极。
【注意】判断电极时,不能简单地依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来判断,要看反应的具体情况,例如:①.Al在
强碱性溶液中比Mg更易失电子,Al作负极,Mg作正极;②.Fe、Al在浓HNO3中钝化后,比Cu等金属更难失电子,Cu等金属作负极,Fe、Al作正极。
四、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1.电极反应书写方法思路:
2.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⑴一定要切记:负极失电子,不能把正负极得失电子弄颠倒了! ⑵注意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书写两极电极反应时一定要注意,负极失去电子和正极得到电子的是要相等。不相等时用最小公倍数法使之相等。若只写某一极时,电子可以不守恒。
⑶注意遵循大量共存原理:(即要考虑电极产物与电解质溶液的反应) ①正极的产物、负极的产物及总反应的产物与电解质一定要大量共存。 如甲醇碱性燃料电池中的总反应式为:
2CH4O+3O2+4OH-=2CO32-+6H2O。由反应2CH4O+3O2=2CO2+4H2O和2CO2+4OH―=2CO32―+
2H2O加和而成。最终产物是CO32― ,而不是CO2 。
②碱性溶液中:反应物、生成物中无 H+ ;酸性溶液中:反应物、生成物中均无OH-
如氢氧碱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 2H2-4e-+4OH―=4H2O,由反应2H2-4e-=4H和4H+
+
+
4OH―=4H2O加和而成。不能大量存在H 。
+
⑷溶液中不存在O2,只有在熔融电解质中才会有自由移动的O2-。
-
(理解:水中存在O2-+H2O=2OH-)
【注意】熔融的固体电解质中:O2+4e-=2O2- ; 碱性或中性溶液中:O2+4e-+2H2O=4OH- (电解质溶....
液中无阳离子得电子时,作为原电池的正极反应) .....................
酸性溶液中:O2+4e-+4H+=2H2O (由反应O2+4e-+2H2O=4OH-和4H+4OH―=4H2O加和而成)。
+
⑸书写的技巧: ①加减法:
“正极”+“负极”=“总反应”(注意:相加前,正负极的电子要守恒)
“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较简单的一极电极反应式”=“另一极电极反应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