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6 14:07:2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1课时 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6页 【教材分析】

5以内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单的几个,学生学前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把几个数集中起来进行学习,目的在于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本节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了适当渗透的方法,通过提供实物图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将对数的认识与对数学图形的认识结合起来,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了1~5各数,他们能够熟练地数数,有的甚至能够数到100。从表面上看,他们已经很熟悉这些数了,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缺乏对数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见过这些数,对它们的用处有一些了解,但没有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对生活中离不开数及数的价值缺乏体验,还没有对这些数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会数5以内物体的个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字顺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正确。

2.通过观察图和周围物体,动手摆学具,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工整书写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1~5各数的含义和写法。 难点:1~5的书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掌握1~5各数的含义及读写 ↓ ↓

巩固应用→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老师出示课本情境图的课件,边出示边叙述,引导学生观察:天刚蒙蒙亮,老奶奶就起

床到园子里活动筋骨,她还给小鸡准备好了早点呢!1只馋嘴的小狗在旁边紧紧地盯着;2只鹅向老奶奶走来;还有3只小鸟站在房顶上叽叽喳喳地叫着;这时又跑来了4只小鸡……

【探究新知】 1.数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农家小院”里有哪些人和物,它们各有多少?

(2)组内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量少的,再数数量多的。 2.认、读数字1~5。

(1)1的教学。 在组内交流时,当学生说到“1只小狗”时,就将1只小狗图移到主题图下面,并说明:像1只小狗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并在小狗图下面贴上数字“1”。

师:这幅图中还有哪些人和物的个数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学生认真观察,集体回答。

(2)2、3、4、5的教学过程可仿照1的教学。 (3)1~5各数的形状和认识。

学生用1~5各数表示出图中的人和物后,移动5张数字卡片,学生认一认,并说说这5个数字各像生活中的哪些东西,先组内说说,再集体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1~5各数的形状特征,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对1~5各数的记忆,并通过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1像铅笔来写字,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

3.1~5各数的含义。

老师指着“1”问:这个数是几?你能用小棒来表示这个数的多少吗?学生拿出小棒,摆放在数字“1”的下面,可让一名学生到台前演示。

师:请你拿出2根、3根、4根、5根小棒,分别放在数字卡片2、3、4、5的下面,可以拼出你最喜欢的图形。

集体交流,展示自己摆的图形,并说说用了几根小棒,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用数表示物体的乐趣。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 学生互相讨论,集体交流。 4.学习数序。

(1)逐步感知1~5的数序。

老师在计算器上拨1颗珠子,问,“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来表示?”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先拨1颗珠子,然后老师让学生再拨上1颗,看看现在是几颗?

老师动态展示“1颗添上1颗是2颗,即1添上1是2”的过程,并板书“2”。

在2的基础上,依次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1颗,然后老师利用课件清楚地演示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的过程。

(2)整体感知1~5的数字顺序。

让每个学生将“点子图”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然后老师提问:“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3在谁的前面又在谁的后面?……”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说出发现了什么?然后老师再提问。 5.学习1~5各数的写法。

(1)教学1、2的写法。

①动画展示1、2的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学生仔细的观察。 ②学生书写,老师强调写字姿势、坐姿并且书写要工整、美观。 ③全班展示。

(2)教学3、4、5的写法。 教学方法同1、2一样。 (3)尝试练习。

完成教材第16页1~5的规范书写表,教师巡视检查、指正。 【巩固应用】

教材第16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错误!

第2课时 比大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 【教材分析】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准备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多少这一内容,学生对同样多、多些和少些等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本节主要是通过创设猴子分水果这一童话情景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感知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同时,认识“>”“<”和“=”三个数学符号,会用这几个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比大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比较”数学知识。在脑海中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符号感匮乏。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3种水果,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认识符号“>”“<”和“=”,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培养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的含义。 难点:学会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数字卡片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掌握“>”“<”和“=”的用法,会比较数的大小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1.复习旧知。

(1)认读1~5各数。 (2)排序。

①教师报数,请学生拿2、5、3、1、4。

②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③同桌相互检查、纠正。 2.看图听故事。(课件展示)

老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一分水果吗?

提问: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有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学生交流,代表发言。

【探究新知】 1.教学“=”。 师:小猴可喜欢吃桃,它们每只能分到1个桃吗?师引导学生将小猴的只数和桃子的个数进行比较。学生回答后在黑板上贴出小猴图片和桃图片。

师:有3只小猴和3个桃,一只小猴对一个桃,没有多余的小猴,也没有多余的桃,那么小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小猴和桃同样多。

师: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这个是等于号,它是两条一样长的线。(板书3=3,并教读这个式子)读作3等于3。

学生跟读。

2.教学“>”。

教学方法同“=”。老师可使学生操作学具,比较小猴的只数和香蕉的根数,得出小猴比香蕉多,谁比谁多可以用“>”连接,这个是大于号,老师板书3>2,读作3大于2,请学生跟读。

3.教学“<”。

教学方法同“=”。请学生按上面的方法分析比较小猴的只数和梨的个数。得出小猴比梨少,谁比谁少用“<”连接,这个是小于号,老师板书3<4,读作3小于4,请学生跟读。

4.巩固记忆。

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老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巩固应用】

1.教材第17页做一做。

2.做游戏。

老师出示1~5各数任意两张数字卡片,问学生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比大小

3=3 3>2 3<4 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

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第3课时 第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 【教材分析】

“第几”这节内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并理解序数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基数的含义,知道物体数量的多少可以用1、2、3……这样的数来表示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更大的序数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第一、第二这样的序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并有了一定的运用基础,但真正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基数与序数的作用总是相混淆,不容易区分,运用时也总是易于出现错误。为此,应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感悟到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第几”,初步理解数除了可以表示物体有多少,还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顺序。

2.感知数的序数含义,并会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第几”的含义。

难点:能准确区分“几个”和“第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理解“第几”的含义 ↓ ↓

巩固应用→加深对“第几”的感知和认识 ↓ ↓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v6nh4w7lh6ehs64cxfu8wrp7230mk017r7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