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09级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提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11 4:36:2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是准确、全面地获取实验结论所需的现象,形成鲜明的操作表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实验——现象——观察——思考,这是实验,尤其是演示实验的四步曲。学生观察演示实验需要指引。这是因为,实验现象有强有弱、有长有短、有明有暗。有的稍纵即逝;有的若明若暗、真假难分;有的现象繁多、目不暇接;另外,实验装置、操作的原理也离不开及时地指引观察与思考。

指引观察与思考应从演示实验的目的、观察的目的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a)对于反应速度快,现象变化快或现象繁杂的实验。一般在化学反应进行之前就要有目的、有对象地进行观察指引。例如,为了说明钠与水反应的剧烈情况及反应生成物、钠熔点低、比水轻的性质,要观察钠投入水面的实验现象。在投入钠之前应指引学生从如下几方面观察与思考:①钠是浮或沉于水面;②钠的形状;③钠的行为;④反应的声音;⑤反应的剧烈情况;⑥滴人酚酞的水溶液颜色。

b)在演示过程中,针对实验目的,有计划地及时指引学生观察。例如,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为说明铜丝在点燃的条件下极易与氯气反应及反应产物。开始时应指引学生观察红色的铜丝,以及铜丝的灼热过程;灼热的铜丝放人氯气瓶中后,及时指引学生观察铜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的情况,及瓶中充满棕黄色烟的现象;接着引导学生观看放人少量水于瓶中后溶液的颜色。即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物质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及变化所需条件。在有重点观察的前提下,注意引导学生全面观察。

c)在反应过程中,有重点地指引观察与思考。如镁在空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为说明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本质,应指引学生重点观察生成物的颜色、性状,并与反应物比较,以免这说明反应本质的实验现象,被耀眼的剧烈反应白光所忽视。

d)对演示装置、操作的指引观察与思考。其方法一般是结合演示进程,边操作边指引观察。同时结合提出问题,引导思维进行,即观察与思维相互渗透。例如,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的演示操作,在装配反应装置和操作过程的同时提出如下问题指引学生观察思考:①试管口为什么要稍向下倾斜?②氢气的导气管为什么要伸人接近试管底部?③加热氧化铜前为什么要先通一会儿氢气?④反应结束时为什么撤灯后还要通一会儿氢气?这种结合问题指引观察思考的方法不仅能强化观察与认识,而且给观察带来理性成分,有利于观察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⑤整理与结论

演示技能中的整理与结论就是引导学生对指引观察所得现象,联系演示实验的反应和操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抽象出本质的东西,完成或验证演示实验的化学方程式或分析出演示装置和操作的原理,即得出演示的结论。这是演示技能中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要素,是学生思维方法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步骤。

5

演示实验中的整理与结论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a)对于探究式的演示实验 一般是从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及反应过程的现象出发,联系反应物的组成、结构及反应条件,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或其他必要的检验,从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分析抽象出反应生成物,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例如,对于铜与浓硫酸的探究式演示实验,整理与结论可依据:加热的反应条件;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气体先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反应后溶液稀释变蓝等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联系硫酸和铜的组成,结合前面所学二氧化硫的性质,分析、抽象出产物气体是二氧化硫,蓝色溶液中含有两价铜离子,溶液应为硫酸铜溶液。于是要求学生自己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完成演示实验的结论:

Cu+2H2SO4(浓) CuSO4+SO2十+2H2O

这种整理与结论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b)对于验证性演示 验证性演示,实验前学生已知道实验的结论,故实验现象已不再是学生探求反应发生和反应生成物的依据,而是对反应生成物和条件进行验证的依据。故实验现象应联系预先知道的生成物性质加以对照、确认。这种整理联系的立足点是对结论的证实。虽有利于演示实验的完成,但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般不提倡。

整理与结论一般都应抓住实验现象与结论的分析,引导学生来完成,并配以板书、结论、化学方程式或其他原理进行。

(2)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

中学化学演示实验的对象是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形象思维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重要的心理特征。中学化学实验属于基础性质。演示实验是教师通过宏观的化学事象说明微观化学变化,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学习物质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示范,学生学习实验操作、实验方法的重要手段。故中学化学演示实验的性质、功能和教学对象决定了中学化学演示实验应具有下列基本要求。

①演示的目的要明确

每一个演示实验都服务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因而都有特定的演示目的、观察目的。一个演示实验要说明什么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什么样的化学概念,揭示什么样的化学原理,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操作,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以及由此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的哪些方面?这些都要求化学教师心中有数,目的明确,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演示目的。

例如,铝跟氧化铁反应的演示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要说明铝不仅具有强的还原性,而且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热量,因而可以把高熔点的金属从它们的氧化物中置换出来。由此而来的观察目的就是不仅要观察反应的剧烈情况,反应后的生成物,而且要注意观察稍纵即逝的红色熔融物的掉落,而不能被反应的剧烈现象所忽视。而这些只有演示者具有明确

△ 6

目的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引学生观察。.

②实验要安全可靠、保证成功

演示实验的安全与成功才能达到演示的目的。而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演示者对实验成功关键的掌握、演示者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的仪器与药品是否达到应有的要求等。这就要求教师演示前要对实验有充分的认识,有充分的准备,十分的把握。坚持课前做好预备实验,把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各种因素在演示前解决。

例如,在倾倒CO2气体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中,常因形成湍流,有一部分CO2未倒人容器,致使实验失败。掌握这一成败关键后,我们可以用玻璃片盖住CO2集气瓶口的3/4,或用硬纸板把集气瓶口跟点燃的蜡烛隔开,并慢慢倾倒,即可保证实验成功。

化学实验的仪器、药品及化学反应过程决定了化学演示实验存在许多不安全的因素。许多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爆炸,如H2与O2混合点燃,CO、CH4混合一定量空气点燃等;许多反应物和生成物有毒,如Cl2、CO、H2S及许多有机物等,或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浓硫酸、强酸、强碱等;演示实验的仪器大多是玻璃,不小心就会破碎或炸裂。因此,对于每一个演示实验教师必须事先明确有哪些明显的和隐蔽的不安全因素,怎么才能预防。

例如,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的实验。如果氯酸钾或二氧化锰不纯,其中混有还原性物质,(如碳、硫、磷、纸屑等)在加热、研磨、撞击等情况下就容易发生爆炸。因此,反应物如系工业品,必须在使用前分别进行灼热检验和除杂,或使用化学纯以上的试剂。

对没有安全把握,有可能发生事故的实验,不能选作演示实验。对于有毒或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要尽量减少外逸,尽可能采取密封实验,防止环境污染。

③操作要规范,现象要清晰可见

示范是演示实验的功能之一,教师每一操作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实验操作的熟练与规范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和日后学生的操作。现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乃至大学化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滴管滴液这样简单的操作都不规范,不能说不来自各级教师示范的不正确或不注意。因此,教师对于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都应熟练有序、规范准确、干净利落。从单项操作到成套装置都应给学生以示范作用,并能加以强化。

提供丰富、生动的直观感性化学事物和现象,帮助学生学习物质知识,形成化学概念是演示实验的另一重要功能。因此,提供清晰可见的实验现象是对演示实验的一项重要基本要求。清晰可见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清楚。因此,演示实验时教师应从以下方面注意:

a)演示的台面应高于学生坐立的高度,能让最后排学生可见。演示无关的物品,以免挡住视线和分散注意。

b)教师站立的位置及手臂不要挡住学生的视线。台面上不摆与实验无关的物品,以免

7

挡住视线和分散注意。

c)观察有颜色而现象又不太明显的物质,应根据情况采用白色或黑色的衬板。 d)对于现象变化不太明显的实验可采用对照实验或设法将现象放大。如采用投影仪或用盛水烧杯起凸透镜作用,把试管实验演示效果放大。

e)对于一些无现象变化或现象变化不明显的反应的实验,可将实验的变化转化成可见或更鲜明的现象。如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无现象变化,可利用放入盛装二氧化碳气体的烧瓶中的瘪的气球,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振荡后,气球变大这一转换现象加以说明。

f)对于实验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在易拿动的情况下,尽可能拿到学生中去走动,让学生观看,对不易拿动的,可让少数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观看。

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是演示实验认识的主体。演示实验的过程不应是学生被动观察、接受的过程,而应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地看与想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实现演示实验功能最基本的要求和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就是要发挥演示技能中引入实验的作用,从目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实验本身的魅力和学生好奇与探究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演示实验有三层含义:

a)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观察与思考; b)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操作; c)由学生进行演示实验。 ⑤指引观察与思维引导结合

演示实验既然要为学生提供预定的实验现象,就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操作示范,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可模仿学习的清晰表象,因而也就离不开示范的操作与说明。学生对现象的观察与操作的学习更离不开积极地思维。实验证明:在观察过程中,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可以增进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些,都要求演示者在演示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指引学生观察与思考。在指引学生观察与思考时一般应注意:

a)有目的地指引观察; b)重点与全面结合指引观察;

c)指引观察与思维引导和讲解相结合。

以便获得所需的实验现象,或明白操作原理,达到演示实验预定的功能。 ⑥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演示的最终结果是要获得一定的结论。如何从实验过程中宏观可见的实验现象得出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从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抽象,推理判断,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的重要过程。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进行“推理”上下功夫,不应直述演示的结论。

3、学生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8

搜索更多关于: 2009级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提纲 的文档
2009级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v7dj4vpjl7z7sh756es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