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 数据库的概述
1、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管理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2、 数据库阶段的特点:数据的结构化、数据共享、数据独立 3、 DB、DBS、DBMS三者之间的关系:DBS包含DB和DBMS
4、 DBS的概念:由计算机、操作系统、DBMS、数据库、应用程序及用户等组成的一个
整体叫数据库系统
5、 能判断实体间的联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6、 常见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 7、 vfp采用的是关系模型。
8、 关系术语:关系(表)、元组(记录)、属性(字段) 9、 三种关系运算及运算规则:选择、投影、连接 第二章
vfp概述
1、 vfp中常见文件类型(项目、表、表备注文件、数据库、程序、表单、索引、查询、报
表 、菜单、标签)
2、 项目管理器:各选项卡下包含的文件类型 第三章
vfp数据基础
1、 数据类型:各种类型可用一个字母表示;固定的存储空间 2、 了解跟日期有关的命令
3、 强调:备注型:存放的是字符串,通用型:存放图片、表格、文档等 4、 备注型的宽度为4个字节,它用来存放( D )
a)备注型数据的具体内容 b)备注文件的文件名
c)指向备注文件的指针 d)指向备注文件中备注信息的指针 5、变量的命名规则:以汉字、字母开头,由数字、字母、汉字和下划线组成。 6、数组变量
a、 数组必须先定义,才能使用
b、 数组定义好后,数组中的每个数组元素自动地被赋予逻辑值 .F. c、 对数组的不同元素,可以赋予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 d、 使用内存变量的地方,均可使用数据元素 e、 二维数组可以用一维形式表示
f、 若定义的数组变量名与内存变量名重复,则数组变量取代内存变量 g、 若赋值命令中使用数组名,则该数组中所有数组元素的值都相同。
举例说明:
a=8 &定义一个内存变量a
dimension a(4),b(2,3) &该命令执行后,数组a,b中的所有元素的初值都为.F. &内存变量名与数组变量名重复,以后看到a,都应把它当成是数组变量 store 10 to a 与 a=10 等价 &数组a中的所有元素值都为10 b(1,1)=30 b(1,2)=“计算机” b(3)=.F. 7、运算符的运算规则 8、函数
9、内存变量与字段变量名重复情况下,怎么区分内存变量和字段变量
第五章 索引、统计和多表操作
1、 索引的类型:主索引、候选索引、惟一索引、普通索引。自由表不能建立主索引,只
能建立后面三种索引。
2、 所以文件的类型:单索引(.idx)和结构复合索引(.cdx)
3、 打开表文件,结构复合索引文件自动打开;单索引文件需要用命令来打开。关闭表文
件,所有索引文件(单索引文件和结构复合索引文件)自动关闭。 4、 涉及多表操作时,记住在字段名前面加表名。
5、 执行命令select 0,结果是选择空闲的最小号工作区作为当前工作区。
第六章 数据库的操作
1、打开数据库文件的命令:open database 2、 向数据库中添加表的操作,正确的是:
a、 将自由表添加到数据库中;
b、 在项目管理器中将自由表拖放到数据库中;
c、 先将数据库表移出数据库成为自由表,然后在添加到另一个数据库中。 3、 数据库表之间建立的关联是:永久关系。用set relation to 建立的关联是:临时
关系。
4、 数据库中建立两表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一对多。父表必须是一的关系。 5、 数据库表可以建立主索引,但只能建立一个主索引。 6、 字段有效性和记录有效性只对数据库表有效。
7、 设置参照完整性,要求两个表必须是:同一个数据库中的表。 8、 参照完整性规则包括:插入规则、删除规则、更新规则。 9、 视图是从一个或多个数据库表导出的虚拟表。
命令:
第四章 表的基本操作
1、 表的创建(creat) 2、 表结构的修改(modify) 3、 表的打开和关闭(use 、 close)
注意:命令执行后,当前记录是哪条?(记录指针的指向) 4、 表记录的定位(go、skip)
use xsqk ?recno() skip -1 ?recno() go bottom
?recno() skip ?recno()
5、 记录的显示(display)、 6、 表文件的复制(copy)
7、 记录的插入和追加(insert、append、insert into) 8、 修改记录(replace)
9、记录的逻辑删除、物理删除和记录的恢复(delete、pack、recall、zap) 10、过滤器的设置(set filter to、set fields to)(补充) 11、单记录与数组之间的数据交换(scatter 、 gather)(补充)
第五章 索引、统计和多表操作
1. 排序命令(sort、insert)(注意两条命令最大的区别) 2. 索引文件的打开(set index to)(补充)
3. 设置主控索引及取消主控索引。(set order to)(补充) 4. 索引的更新(reindex)(补充) 5. 查询(locate 、continue)
6. 统计命令(count、sum、average、calculate、total) 7. 建立关联(set relation to 、set skip to) 8. 建立关联的步骤:
b、 确定能建立关联的两个表(表中有相同字段) c、 确定父表与子表
d、 选择一个工作区,打开子表
e、 建立索引(索引表达式:两表中的相同字段) f、 选择另一个工作区,打开父表 g、 用set relation to 建立关联
h、 用set skip to 说明父与子是一对多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