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说话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学科 相关 内容 教材 音乐 动物说话 学段 低 年级 一 核心内容:表现领域中的演唱 辅助内容:表现领域中的综合性艺术表演 相关内容:创作领域中的探索音响与音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一年级上册 第6课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年7 月 是 是否已实施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设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将歌曲演唱与知识学习很好的融合,解决学习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问题,唱好歌曲的同时掌握音乐知识。
(二)理论依据: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歌曲的特点,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演唱歌曲、为歌曲增添声势等,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将本课的音乐知识与歌曲巧妙结合,使学生在歌曲演唱活动中认识声音的长短。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歌曲分析
《动物说话》是一首歌谣风格的创作歌曲,四二拍,五声E羽调式,一段体结构。
1
b
本首歌曲情绪活泼、富有童趣。歌曲乐句间加入了间奏,演唱与声势、表演相结合,使歌曲风趣而富于变化,是一首适合表演的儿童歌曲。
歌曲节奏简单,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演唱部分只出现了““
”两种节奏型,间奏处的声势中加入了“
”和
”的节奏型,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表现。歌曲旋律采用重复、模进的手法,多以级进与跳进呈现,使歌曲活泼跳跃。歌词简单,采用拟人的手法,以小动物的叫声表现小动物轻快地说话,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乐于演唱和表演。
2.音的长短在歌曲中的表现
本课的知识技能是音的长短,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通过动物叫声的比较和对比模仿长音、短音的声势中,体验、感受和理解音的长短。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音的长短与歌曲相结合,在歌曲的演唱中加入了模仿动物叫声的声势,设计两个声部:代表长音的小羊叫声、代表短音的小鸡(鸭)叫声,为歌曲增加童趣,并且在演唱实践中巩固对音的长短的认知
……
2
……
(二)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授课班级学生特点:学生演唱声音较好,好奇心强,善于模仿,有一定的表演欲,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教学中通过有趣的环节吸引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
1.学生演唱能力分析
一年级学生乐于参与歌曲表演,但容易过度兴奋,所以会出现喊唱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歌唱状态。歌曲演唱中,旋律以跳进和级进组成,学生基本能够唱准,但最后两个小节,由于是五度和三度连续的跳进,没有之前乐句中级进的过渡,所以学生在演唱时,音准可能把握不好。总体来说,本首歌曲比较短小,节奏相对简单,音域也不宽,所以学生演唱时不会出现太大困难。
2.歌曲的拓展
学生能够通过听辨动物叫声,发现声音的长短。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歌曲中加入声势,但由于模仿小鸡(小鸭)叫声需要连续进行八拍,所以学生模仿时不能整齐的结束,需要教师的指导。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通过按节奏模仿动物叫声、随音乐拍击节奏、观察歌谱、听辨音响等方式学唱歌曲、掌握音乐知识。
2.加入模仿动物说话的声势和小动物的动作为歌曲增添童趣,体验音的长短在歌曲中的表现。
3.教师运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范唱的引导,激发学生音乐表现力,更好地表现歌曲。 (四)技术准备:
1.使用WPS演示软件制作课件。
2.使用Cool Edit Pro 音频软件编辑声音文件。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3
问题一: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容易在间奏部分也跟着演唱。
对策1:运用接龙的方式,师生随着歌曲伴奏进行声势练习,掌握歌曲间奏处拍击的节奏。
对策2:观察谱例、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发现歌曲的特点,歌曲乐句间加入了间奏。
对策3:学唱歌曲时,先单独学习演唱部分,再在歌曲的间奏部分加入声势和模仿动作。 问题二:歌曲最后两小节,连续五度和三度的跳进,学生在演唱时音准容易出现问题。
4
2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用亲切、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动物说话》,并能边唱边表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模仿、接龙,聆听歌曲伴奏,进行节奏练习,熟悉歌曲旋律,掌握歌曲间奏时拍击的节奏。
2.通过聆听范唱、观察曲谱、模仿演唱等,学会并唱好歌曲。 3.通过听辨、模仿,发现、认识声音的长短。
4.通过声势、合作、演唱,体验声音的长短在歌曲中的表现。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准确演唱歌曲。
2. 能听辨、表现音的长短,并在歌曲中加入两个声部的声势。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动物说话》 (二)教学难点:
1. 在歌曲中能准确表现。
2. 准确演唱。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