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石壕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掌握诗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
3、了解“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 【预习学案】
一、了解背景,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遭受安史之乱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石壕吏》作者( ),( )诗人,字( ),号“( )”,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 》《 》《 》 “三别”:《 》《 》《 》。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标出难词难句。 1、给下列字注音。
壕( ) 逾( ) 邺( )城 戍( ) 妪( ) 咽(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暮投石壕村 老翁逾墙走 ..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死者长已矣 出入无完裙 ...如闻泣幽咽 ...
三、再读课文,逐词逐句疏通文意。
四、三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明确文章主旨。
五、小组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课内探究学案】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朗读下列字词。
壕( ) 逾( ) 邺( )城 戍( ) 妪( ) 咽(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暮投石壕村 老翁逾墙走 ..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死者长已矣 出入无完裙 ...
如闻泣幽咽 ...
二、朗读课文,用声音感悟。
1、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2、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3、复述故事情节。
4、在了解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三、合作探究,揣摩人物心理,明确主题。 1、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为什么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
四、经典再现,情感升华。
假如你是一名导演,你要拍摄一部以描写战争生活为主、以《石壕吏》为底本的电影,你怎样对其进行改编,试一试,并将其表演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五、小结。
托尔斯泰曾说过:“战争请孩子和女人走开。”这里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被抓去服役了,这足见战争的残酷。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课后复习学案】 1、《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之一,请你写出另外两首___、___。 2、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体现了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人已被官吏抓走了。
C、全诗主要塑造了一个盛气凌人的恶吏形象和一个饱受欺凌的老媪形象。其中,恶吏是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
D、本诗既抒发了诗人对人们的同情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 3、搜集描写战争的诗词。
【课堂感悟】
我上了《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总体来说,这三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练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如《春望》一诗中“破、深、溅、搔等,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较好。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