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以称为诸宫调。董西厢对《莺莺传》的继承和发展。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原作的主题。以崔张出走和最终团圆代替了张生拋弃莺莺的悲剧结局。董西厢的艺术成就表现为:结构的宏伟和情节的曲折变化。善于叙述,无论景物点染,气氛酝酿和人物事件的进展,都能挥酒自如地运用曲词说白加以表现。提炼了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也吸收了古典诗词里的句法与词汇,写成朴素而流畅的曲词。
(三)重点难点
1、 元好问丧乱诗的特点。 (四)学时安排 第一节:2 学时 (五)作业布置
1、名词解释:诸宫调
2、简述元好问的诗歌特点。
3、董西厢对《莺莺传》的继承和发展。 4、董西厢的艺术成就。
第二节 元杂剧
(一)基本要求
1、了解元杂剧总体风貌。 2、掌握元杂剧的相关术语。
3、了解元杂剧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4、重点掌握《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5、重点掌握《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内容概要
1、元杂剧是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灭金前后(公元1234年)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2、元杂剧的结构体例:一本四折,高潮通常是在第三折。“楔子”。 “题目正名”。旦本、末本。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套曲演唱,一韵到底。衬字。“科范”, “宾白”,简称“白”, “科白”。角色分为末、旦、净、杂四大类。
3、元杂剧的作家作品:前期鼎盛期,活动中心是大都,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高文秀、康进之、纪君祥等等。后期是元杂剧创作的衰微期,活动中心在临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人。
4、元曲四大家:
(1) A、关汉卿及其创作
分为三类:一类正面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如《窦娥冤》二类作品反映元代妇女生活。如《望江亭》、《救风尘》、三类是历史故事剧。如《单刀会》等。
B、关汉卿剧作的艺术成就
创造出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戏剧人物形象,尤其是塑造了一大群普通的妇女形象。 关剧结构完整,情节的发展层次分明,人物和事件的安排适合舞台演出的要求,重大关目的处理颇见机杼。关剧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也非常、深刻。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
- 49 -
C、《窦娥冤》
从剧本塑造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角度欣赏《窦娥冤》。
从剧本的性格系统的立体化人物结构关系角度欣赏《窦娥冤》。 从剧本表现的偶必概率角度欣赏《窦娥冤》。 从悲剧激情角度欣赏《窦娥冤》。 (2)白朴
《墙头马上》,据唐代白居易诗《井底引银瓶》铺衍而成。 《梧桐雨》写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文辞华美著称。 (3)马致远
A、《汉宫秋》敷衍汉元帝妃子王干嫱(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马致远对王昭君故事的改动:故事背景的改动,毛延寿的塑造,昭君投水自尽。
B、《汉宫秋》艺术:首先,爱情悲剧赋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其次,剧本的高潮处理新颖别致。
4)郑光祖
《倩女离魂》为代表作。 “离魂”关目,形式荒诞,奇特,以“离魂”的形式变异肯定了现实生活中的“私奔”,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一种反抗和否定。
5、王实甫和《西厢记》
(1)《西厢记》故事源流及版本
源于唐人传奇元稹的《莺莺传》,金代出现了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弘治本和金圣叹本。 (2)《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反封建。 (3)《西厢记》的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张生、莺莺、红娘、老夫人都是公认的杰出典型。 (4)《西厢记》的艺术:篇幅宏大,以五本二十一折戏(第二本五折)的规模连演一个故事,打破了元杂剧创作通例。结构谨严,戏剧冲突的形成和解决自然合理。心理活动描写的细致、深刻。语言文辞优美,诗意浓郁。
6、其它元杂剧作家作品
康进之《李逵负荆》。 石君宝《秋胡戏妻》。 尚仲贤《柳毅传书》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三)重点难点 1、《窦娥冤》的悲剧性。 2、《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四)学时安排 第二节:8学时 (五)作业布置
1、名词解释:元曲四大家 元杂剧 科范 2、《窦娥冤》的悲剧性。 3、《汉宫秋》的艺术特色。 4、《西厢记》的故事源流。
- 5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