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作书与孙权》,具有纵横家特色。多用排比、对偶句法,表现了散文逐渐向骈体发展的倾向。
6、刘桢 《赠从弟》。 7、应瑒《别诗》二首。 8、徐干《室思》六首。 (五)蔡琰: 1、生平:
2、作品: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胡笳十八拍》。自传性的作品。 四、特点影响:
1、建安风骨的内涵。
2、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清峻、通脱、聘词、华靡。 第二节:正始诗歌 一、概况:
1、政治概况:概述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的政治斗争,以及文人所面临的朝不保夕,动辄得咎的生存现实。
2、思想概况:玄学的普及使老庄哲学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完成了它对古代文人的思想启蒙,对魏晋文人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人生态度、审美意趣和文学风格,产生了决定的影响。
3、文学概况:正始之音的基本特点、正始之音的时代原因。 二、异同: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的异同。 1、不同:
(1)反映民生疾苦,社会动乱和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内容被揭露政治恐怖、社会黑暗和感叹人生祸福、悲世忧生的内容所取代。
(2)反映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被否定现实的消极反抗情绪所取代,作品中带有了更多的老庄思想。
(3)慷慨悲凉、刚健明朗、质朴充实的风格被比兴寄托、曲折隐晦、含蓄委婉的风格所取代。
2、相同:
正始诗歌虽然曲折隐晦,但仍然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仍然是作品的主要倾向,现实主义传统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都有别于建安、正始之后,从太康开始蔓延的浮华艳丽的形式主义诗风。
三、作家:
竹林七贤:是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和刘伶七人。他们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见《世说新语?任诞》)。
四、阮籍:
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复杂感情。
(一)主要内容是:
1、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
2、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和黑暗。
3、表现饮酒、求仙生活,反映了诗人意志消沉、畏祸避世的消极思想。 (二)艺术特色:
长于抒情、工于比兴、精于用典、善用曲笔,风格隐晦曲折。
- 17 -
篇目:《咏怀诗》(夜中不能寐)(驾言发魏都) 五、嵇康:
长于四言诗,代表作为《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意象鲜明,意境深远,内容丰富,风格清峻通脱。
第三节:西晋诗歌
一、晋世文人的作风与文风:
这一时期,门阀士族制度正式确立,中国文学开始向士族化过渡。
太康文学表面繁荣,实则空虚。诗文崇尚模拟雕饰,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
二、太康诗人:
1、概况: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西晋诗歌发展阶段 太康诗风的基本特点 2、陆机:
是太康文坛最著名的作家,诗名最高,誉为“太康之英”。多写行役之苦,离别之哀。诗歌追求词藻和对偶,模拟因袭之气较重。
篇目:《赴洛道中作》 3、潘岳:
其诗多为组诗,以《悼亡诗》三首为代表作,感情较为真挚。但大多数诗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内容空洞,追求词采华艳,铺叙过多,往往平缓繁冗而缺乏含蓄。
4、左思:
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的太康时期,能继承“建安风骨”传统,写出有充实内容的作品的作家,惟有左思。代表作为《咏史》八首,名为咏史,实为抒怀,抨击门阀制度,多反抗不平之音。故钟嵘称其“左思风力”。
“咏史”之作起自班固,至左思有很大的创新。 《咏史》(郁郁涧底松):比兴中的对比;抒情中的对比;引史中的对比。 三、永嘉诗人: 1、概况: 2、刘琨: 存诗三首:《扶风歌》、《答卢谌》和《重赠卢谌》,都是后期作品。表现爱国思想,悲歌慷慨,格调悲壮,直承汉魏风骨。在思想性薄弱的诗坛上,尤为可贵。锺嵘:“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刘勰:“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都指出了刘琨诗歌的主要风格。
3、郭璞:
代表作是《游仙诗》十四首。借游仙以咏怀,抒写失意之悲,表示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文采富丽,富于形象性,借想象所写的仙境,意象鲜明,亦真亦幻,较为生动。
4、玄言诗人
代表人物是许询、孙绰、支遁等。在西晋永嘉年间至东晋盛极一时,用诗的形式来表达老庄玄理,作品“理过其辞,谈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钟嵘《诗品序》),成就不高。
第四节:东晋诗歌
一、题材与诗风的转变:
玄言诗居东晋文坛的统治地位,直至东晋末陶渊明的田园诗出现。 兴起的原因:
1.世族庄园经济为士族文人提供舒适优裕的生活环境。
2.永嘉南渡后,江南秀丽的山川景色,让北方文人纵情山水,在自然山川中澄怀观道,体悟玄理。
3.朝隐之风的影响,不但缓冲了出仕和入仕的矛盾,士人在自然山水中寻找到精神慰藉,
- 18 -
也满足了士人生活上溺于享受、思想上耽于玄理的需求。
4、玄学之风的影响。
王羲之与兰亭诗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终结 二、陶渊明:
(一)时代生平:
(1)、0 —29岁为家居读书时期。 (2)、29—41岁为时官时隐时期。 (3)、41—63岁为归隐躬耕时期。 (二)思想内容: 1、回归田园的诗歌:“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等 2、歌颂劳动的诗歌:“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等 3、贫病交加的诗歌:“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等 4、世外桃源的诗歌:“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等 5、金刚怒目的诗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 6、消极颓废的诗歌:“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等 (三)艺术特色: 1、平淡自然
冲击了太康诗风的浮艳堆砌,冲击了玄言诗风的淡乎寡味。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等 2、耐人寻味
A、在平凡的画面中寄寓幽深的意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 B、在平淡的生活中表现独特的个性:“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 C、在平常的事物中挖掘深刻的哲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等 D、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强烈的感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等 3、风格多样
既有清新自然、质朴冲淡的田园诗,又有金刚怒目、豪放慷慨的咏怀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 (四)地位影响 第五节:南朝诗歌 一、南朝文人诗歌: (一)山水诗: 1、兴盛原因: 2、代表诗人: ①谢混:
②谢灵运: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A、谢灵运山水诗对诗歌意境的开拓。B、比较陶诗与谢诗风格的异同。 篇目:《登池上楼》艺术分析:
挣扎沉沦——诗的情感;谢家春草——诗的警句;精雕细刻——诗的技巧。 ③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发端结响;写景层次丰富而又和谐完美;凄婉的情感。 (二)乐府诗:
(1)鲍照的杂言歌行体、七言歌行体诗歌。《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2)鲍照对乐府的吸收与改造。 (3)比较左思与鲍照诗风的异同。 (三)格律诗
- 19 -
1、注重声律美与齐梁诗坛格局的变化,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
(1)四声八病与永明体。分析永明体的利弊和齐梁诗风的得失。 (2)谢朓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3)比较大谢与小谢山水诗抒情艺术的不同。 (四)宫体诗:
1、文学士族化和宫廷化倾向
贵族化倾向: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崇尚浮虚,向往声色,追求对偶工整,用词绮密,气质纤弱,情感细腻。宫体诗主要反映宫廷荒淫的生活,以描写女色为主,充满色情成分,风格轻靡、浮艳。
2、萧子良文学集团与“竟陵八友” 3、萧衍、萧统文学集团 4、萧纲文学集团
二、南朝乐府民歌:
1、南朝民歌基本概况:以《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洲曲”为主。可分为三类:吴声歌,西曲和神弦歌。
2、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 ①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②以抒情为主,感情真率动人。
③多用比兴、象征、谐音双关等手法。 ④语言自然晓畅,风格清新婉丽。
3、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产生于商业发达的城市,礼教相对松弛,娱乐场所发达,互以乐调娱乐调情。统治者的好尚和有意识的采集。南朝君主采诗的目的以娱乐声色为主,故多采集男女艳情歌。
4、南朝民歌的内容与代表作:为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都市之歌”,以爱情为主题,含色情描写。
《西洲曲》、《子夜歌》、《读曲歌》、《那呵滩》。 第六节:北朝诗歌 一、北朝文人诗歌:
(一)阶段: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推动作用的北朝文人:“北地三才”温子昇、邢劭和魏收。
(二)代表:
1、庾信: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庾信诗歌前后期的变化:虞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讨论:文学创作与生平际遇之关系。《拟咏怀》并非一时之作,内容丰富深刻,反映了他后期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在艺术形式上,庾信后期的诗作善用典,工对仗。风格刚健深沉,苍凉悲壮。 《拟咏怀》(摇落秋为气) 2、王褒:
前期在南朝,多奉和应制之作,诗风浮华纤巧。后期由南入北,诗风变为刚健质朴。 王褒的反映边塞风貌和征战生涯的边塞诗,对唐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北朝乐府民歌: 1、北朝民歌的基本概况:北朝民歌是北朝各民族的民间歌曲,多产生于西晋末至北魏初。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存诗70首。
- 2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