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式支出是各国政府为了实现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目标,通过采取与现行税法的基本结构相背离的税收制度来鼓励特定经济活动减少纳税人的特定负担而发生的政府支出,属于一种特殊的政府支出。 税式支出的特点
1、时效性2、广泛性3、灵活性4、间接性
税式支出的四个原则:
1、适度原则2、配合原则3、倾斜原则4、效益原则
(十三)简述税式支出的形式及正面效应
税式支出是指通过减少税收收入的形式进行的国家财政支出。其主要形式有:
1、减免税额,指在一定期间内,从计税基数中剔除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或不将某些社会经济活动列入课税范围等,以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2、税收扣除,指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从其所得中扣除一定的数额,以减少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最终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3,税收抵免,指对纳税人的国内外全部所得计征所得税时,准予在税法规定的限度内把已纳的外国税额从其应向本国缴纳的税额中扣除。
4、税收饶让,指居住国政府对跨国纳税人在非居住国获得的减免税视同已经缴纳的税款给予抵免。
5、优惠税率,指税法承认或许可的已降低了的税率。
6、盈亏互抵,指纳税人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亏损,允许向前或向后结转,用盈利年度的利润来冲抵,以减轻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税负。
7、优惠退税。包括出口退税和再投资退税。出口退税是为了鼓励本国产品的出口,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人国际市场,避免因进口国征税造成出口商品的双重税收负担而采取的在产品出口时退还已纳的国内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的办法;再投资退税是为吸引外资,鼓励外商在本国境内将取得的利润进行再投资而采取的退还再投资部分已纳所得税税款的办法。
8、税收递延,指允许纳税人在合乎规定的年限内分期缴纳应付税款。包括直接延期纳税和间接延期纳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式支出在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对外贸易、保持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财政补贴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然而,过多或滥用税式支出有悖于公平原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健全。对此、我们应持谨慎态度。
(十四)简述社会保险费用的征收模式及其利弊
目前,社会保险费用的征收模式主要有两种:
1、社会保险机构统一征收。由雇主将本身应缴纳的保险费和代收的雇员的保险费统一缴纳到所在地的社会保险机构。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这种模式,如中国、新加坡、智利、法国。
2、税务机关统一征收。由雇主将本身应缴纳的保险费和代收的雇员的保险费统一向税务机关缴纳,构成国库的特别基金,由有关部门管理使用。这实际上是将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障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采用这种模式。
这两种征收模式各有利弊。社会保险费由社会保险机构统一征收,其利是对应性强,能调动被保险人的工作积极性;其弊是刚性不足,欠缴、漏缴率高,挪用现象严重。
社会保险费由税务机构统一征收,其利是:①税收刚性强,能及时、足额上缴,能有效杜绝
13
欠缴、漏缴行为;②效率高,税务机关拥有分布广泛的征收机构和众多的税务人员作为保证;③由国库集中征收、调拨,能有效防范基金分散风险。
其弊是:①政府财政出现危机时,有可能将基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②税务机关重视程度不够,征收力度不强,从而影响基金的积累。
(十五)进行税式支出分析有什么重要作用?如何规范我国税式支出? 进行税式支出分析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有利于加强税收管理、能够提供税收优惠决策的依据以及有利于选择财政扶持方式。
规范我国税式支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1、科学界定税式支出的范围 2、明确税式支出的政策目标 3、合理控制税式支出总量
4、化税式支出的政策手段
5、进行税式支出的“成本一收益” 分析 6、建立税式支出的预算制度 7、规范税收优惠的管理权限
(十六)简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社会保险是政府通过立法强制筹集资金用于被保险人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劳动机会时能够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物质帮助制度。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
商业保险是投保人和保险人在自愿、公平的基础上,经协商一致而形成的保险法律关系。 社会保险不同于商业保险,主要区别如下。
1、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费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负担。并以单位或者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商业保险费则由投保人负担。
2、社会保险是强制性保险,商业保险是自愿性保险。
3、社会保险的对象只限于劳动者。商业保险的对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后者包括一切公民。
4、社会保险的项目只限于与劳动者人身相关的保险事故,不包括财产保险;商业保险的项目既有人身保险又有财产保险。
5、社会保险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存安全为目的;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补充,具有营利性。
6、社会保险具有补偿性和互济性,补偿性是对劳动者过去劳动或者所缴纳保险费的相应补偿,互济性是为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商业保险则是具有互济性
(十七)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量及相对量制约因素是什么? 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量制约因素主要有:
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最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只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才能使财政收入的总额增大。
2、生产技术水平
生产技术水平内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所以对生产技术水平的分析是对经济发展水平的
14
分析的深化。
生产技术水平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它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一是技术进步导致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技术进步速度越快,社会产品和GNP的增长也加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价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剩余产品价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据粗略测算,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是其他因素的2、8倍,它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每100元可提供 50元财政收入,而其他因素仅为13元。由此看来,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 3、收入分配政策
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政策决定剩余产品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价值的比例,进而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大小,即在国民收入既定的前提下,M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二是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即M中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 4、价格因素
价格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产品或劳务的价格上涨会导致名义财政收入增加。 影响财政收入相对量的因素主要有:
影响财政收入相对量的因素包括间接因素与直接因素两个方面。间接因素是指影响财政收入绝对量的各个因素最终要间接地反映到财政收入的相对量上来。这里仅就直接因素作以分析。
(1)体制因素
体制因素直接影响财力集中度。在其他因素一定时,一般地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其财政集中度要高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 (2)财政政策因素
财政收入占GNP的比例还受到财政政策的制约。在财政支出一定时,若经济运行状况需要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则要求减税,降低财政收入占GNP的比例;或者说,这一比例的降低反映了财政政策的扩张性。同理,紧缩性财政政策要求提高这一比例,或者说,这一比例的提高反映了财政政策的紧缩性。
(十八)试分析财政收入的价值结构。 财政收入的价值结构
社会产品价值包括已C、V、M三部分。C是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部分;V是新创造的价值中归劳动者支配的部分;M是新创造的价值中归社会支配的剩余产品价值部分。一般情况,C不能构成财政收入的来源;V是以对个人课征所得税或对特定消费品课征消费税构成财政收入的来源;M是财政收入的基本源泉,它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不是惟一来源。在国民经济中影响M增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产量、成本和价格。
(十九)税收制度中的起征点和免征额的规定有何区别?两者在各国税收实践中的运用怎样?
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开始征税时课税对象应达到的一定数额。课税对象的量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起征点时全部课税对象都要征税。
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免征额部分不征税,仅就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在各国税收实践中,一般多在所得税中规定免征额,在流转税中规定起征点。
15
(二十)你认为中国是否应当征资本利得税?
资本利得税属于所得税类,目前在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征,但在亚洲国家征收极少,就连证券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的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均未征收。
经过比较可以发现,资本利得税的征收与国家整体税制建设的成熟度有关。以美国为例,证券资本利得税分为个人资本利得税和公司资本利得税,它们分属于联邦个人所得税和联邦公司所得税。由于美国所得税制相当发达,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已分别成为美国联邦税收中的第一和第三大税种。另外,美国个人资本利得范围广泛,包括不动产、有价证券,以及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的转让收益等。根据美国税法,资本利得弥补资本损失后的资本净利将合并到普通收人所得税中,以累进税率纳税。这一系列制度安排使资本利得税的征收十分公平、合理。我国现阶段对公司的资本利得和个人的证券交易以外的资本利得已经征税,但目前还不具备征收个人证券交易资本利得税的条件。主要是难以实行配套的资本损失补偿。我国个人的资信状况堪忧,想查明每个投资人的普通收入状况十分困难,这就使将资本利得计入普通所得后征税几乎无法实现。而如果仅向证券收益单独征税,也有征管上的困难,难以保证税收的公平、合理,很有可能出现“穷人多纳税而富人少纳税”的现象。因此,中国在短期内不宜开征资本利得税。
(二十一)为什么说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较好办法?
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有增加税收、向银行透支(增发通货)和发行国债等多种,其中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办法。国债的基本作用和功能是弥补财政赤字,这是因为: 1、采用增税的方式,须经过一系列法律程序,手续较复杂,不便于解决资金急需,并且增税过度会引起纳税人不满;
2、向银行透支实际上是增发货币,容易导致通货膨胀,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也不允许财政向银行透支;
3、发行国债一方面手续较简便,另一方面一般不会增加货币供给,从而可以避免通货膨胀,是弥补财政赤字的较好办法。
(二十二)国债规模受哪些因素制约? 国债规模的制约因素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社会应债能力
所谓社会应债能力是指一定时期各类国债的发行对象承购国债的能力总和。
2、财政承受能力
所谓财政承受能力是指财政偿债能力抵补财政债务负担的程度。财政的债务负担是财政因举债而给它将来某一时期带来的还本付息支出;而财政的偿债能力则是政府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入中可用于偿还债务本息的财力。
(二十三)评价国债规模的指标体系有哪些?
财政对国债的承受能力和社会的应债能力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表示: 1、财政承债能力指标 (1)国债依存度
它是当年的债务收入与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中央财政支出额)2100%
国债依存度从流量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中央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 (2)国债偿债率
它是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与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