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蜀道难说课稿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0 19:43: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蜀道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李白的《蜀道难》。下面,我将从教材特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这样三个方面来解说我关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 说教材特点。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蜀道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通过唐代最富盛名的诗人——李白、杜甫,以及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歌展现广阔的盛唐气象。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盛唐时人的审美情趣;并结合时代与创作背景,在朗读与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2、 教学意义:《蜀道难》作为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诗作,艺术上想象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最好体现。学习这首诗,能够让学生们对于李白飘逸狂放的盛唐气质有更深刻饿感悟,体会浪漫主义诗风的突出特点,引导学生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二、 说教法学法

1、说教学目标:新课标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要实现知识性与人文性的并重,在诗歌学习中更多的应该是体会并进入诗歌中的意境,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与精神内涵,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据此,我大致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A、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歌的内容,从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主旨。 B、 技能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诗歌章法、意境、声韵及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体悟浪漫主义诗风之美。 C、 情感目标: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体会盛唐气象的精神实质,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2、说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A、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

B、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C、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2)教学难点:A、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浪漫主义诗风。B、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领悟盛唐气象的精神实质。 (3)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为其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将运用如下教学方式:

A、情境教学法:a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想象。对于许多没有到过蜀地的同学,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展示,引导他们结合诗中所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刻画出高峻惊险的山脉图,避免空洞的讲述。b通过朗读音频的播放,让学生们在聆听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精神风貌,提高自己的朗读与感悟能力。

B、朗读感悟法:营造美读氛围,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通过体验性朗读将诗句简单的文字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感悟诗歌的韵律之美,并为情感美的挖掘创建平台。以自由读、单个学生读或小组读、集体朗读等方式进行。另外,可以尝试“表情朗读”,诗歌作为诗人情感的表现并非空洞的文字,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充满浪漫气息的诗句中,不断地接近作者的心灵世界,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对话。

C、提问点拨与讨论法:根据学生朗读感悟所形成的感性印象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问题探究与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研读诗歌精神层面内容的兴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朗读所形成的感性的认识上,从而为完成教学的重难点做好铺垫。

D、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间的小组讨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问互答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团结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其合作精神。

2、学法。A、朗读:将朗读作为诗歌学习的金钥匙。 B、想象: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仅仅是语言层次的理解是不够的,要能够通过想象完成诗歌画面的整体勾勒,填补诗歌的空白。C、讨论与思考:学生应该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进入诗歌的意境。D、背诵:背诵是诗歌学习之必须,通过背诵可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以及诗的语感。

(4)说课时分布。这篇课文拟用3课时教读。

第1课时:情景导入。学生诵读全诗;划分层次并讨论赏析。练习背诵。

第2课时:鉴赏诗的章法并讨论归纳主旨。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试背全诗。

第3课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略说诗的寓意。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浪漫情怀和盛唐气度。【其中各结论的得出均在问题探究与讨论的基础上进行】 这里主要讲解第1、2课时的内容。

(5)说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 2、 视频和图片 3、范读音频 4、板书 四、说教学程序

1、情景导入:A、教师提问并创设情境:提问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如旅游等)和读书的经验来描述山川景象。并想象如果自己的朋友要进入蜀地,你将会对他说什么?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蜀地山川风貌,让同学们对于诗歌描绘的风光有整体的感悟。

B、朗读感悟。诗重在读,通过朗读能够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诗歌学习的状态,实现从感性到感觉再到感悟的情感体验过程。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作为重点。

首先是学生的自由朗读,此时教师不必拘泥于诗歌创作背景等内容的介入,重要的是使学生完成直接而感性的阅读,通过自己业已形成的语言感觉,形成对于诗歌的自我感悟。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后,纠正普遍的字词读音问题,并完成重点字词读音和释义。

然后请单个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作好标记,准备评价。之后请其他同学评价。评价该同学诵读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同时就某个句子或段落,展示“我自己”的读法,并且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以此充分调动同学参与阅读的热情与积极性。 之后教师小结,听范读录音。小结应指出不足指出,以鼓励为主。

此时,学生的思维更多的是自己最原始的感性理解,这种感性理解是诗歌教学深入进行的基础。 2、文本解读与互动探究。

(一)课题简析与创作背景解读。简要解析课题,并明确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为主旨的解读提供一种方向。(但在主旨分析时并非拘泥于此,可以从多方面进行) (二)层次与结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理解进行分层并寻找主旨句(即“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由此确定层次并概括层意。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以明确诗歌层次并进行板书。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噫吁戏,危乎高哉!”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豪放的基调。

赏析第一层。讨论“噫吁戏”应该如何读?三个叹词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为什么要写到“蚕丛”“鱼凫”“壮士”?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第二部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极写山势高危,以山势高危来表现蜀道之难。赏析第二层。讨论:本层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凸现山势高危?诗歌是怎样突出青泥岭山路难行的?为什么要写到“悲鸟”、“子规”,这些对于突出蜀道之难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第三部分(“连峰去天不盈尺”到“侧身西望长咨嗟!”):极写山川之险要,以山川险要来凸现蜀道之难。赏析第三层。讨论:能用一个字概括这一层内容吗?诗人是如何凸现这一个“险”字的?为什么要写如此之险?

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对诗歌语言、章法、主旨、艺术特色等问题的理解,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为了学生理解诗意诗情,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予以帮助,但不能将所谓的“标准答案”作为评判学生回答的唯一评判标准。只要言之有据,不偏离诗歌旨意太远,都应该予以鼓励,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另外,除了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模式,更多的应该是学生问老师答或是学生自问自答,且以后者为主。学生提出自己在读诗和理解的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对于普遍性或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们作短时的讨论并自己得出结论,最后由老师来作小结。 (三)语言特色与意境的构造。(可以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合) (四)主旨概括与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

引申讨论:有人说,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诗人自己仕途坎坷,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你赞成吗?为什么? 提示:可以各抒己见,不求统一,但要言之成理,尤其要能紧贴文本,找出根据。诗人本身可能未必有这层意思,但学生结合诗人生平,读出这样的感受也应予以尊重。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两点:第一,主旨概括最重要的依据是文本;第二,文学

作品的解读可以多元,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可能会读出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但是,多元解读不能漫无边际,要防止不顾文本过度解读。

第三课时主要从诗歌体裁和艺术特色方面加以解读,明确其句式和用韵方面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诗风,以及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感受盛唐的气度。 4、课堂小结

本堂课,同学们通过朗读与感悟,从感性层面上体会到了诗歌独特的语言与音韵;并在讨论与思考的基础上,分析出了诗歌的层次结构、语言特色、主旨等方面的内容,为实现表情朗读奠定了基础。 5、迁移拓展。

(1)根据本诗句式上“以七言为主,有不少杂言句,节奏多变化,与散文句法相似”的特点,通过给“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等句划分节奏与朗读,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考察学生对诗歌句意、节奏和情感主旨以及风格的把握。再次明确朗读对于诗歌学习的重要性。 (2)思考: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文中多次出现,请思考主旨句分别出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有什么特点和表达作用?体会它们所起到的艺术效果。

(3)背诵这首诗。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 附: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①

一 叹 高 来历 难 行 高峻

二 叹 险 凄清——“何时还“起-∣ 可 畏 险恶 主旨句② ∣ 三 叹 战祸 险要 照∣应 惨 烈 惨景——“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③

搜索更多关于: 蜀道难说课稿 的文档
蜀道难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vujq5anzf10e609mkml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