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4 4:38: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1、心理与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9、小脑有哪些功能?

答:小脑功能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 与某些高级的认真功能也有关系;

小脑损伤后,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无法做出且会产生口吃,阅读困难等。 。

10、什么叫边缘系统?它在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答: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中部内侧被盖等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支配动物的喂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等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海马损坏,空间信息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就会被损坏;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其中的扣带回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11、试述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答:◆ 初级感觉区:它们(眼睛、耳朵、皮肤表面和内脏)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联合区: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12、关于脑的机制系统说,有心理学家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试问由哪些部分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是?

◆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也叫第一机能系统:

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提供各种活动所需动力(~ o ~)~ 信息处理系统也叫第二机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作用就是接受刺激并进一步加工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也叫第三机能系统

: 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映,实现对运动的组织 ◆ 三个机能系统的关系:

三个机能系统之间有一种动态的联系;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第一机能单元和第三机能单元关系非常密切;编码和计划过程也密不可分。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这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推动作用!

第四章

41、什么叫双眼视差?怎样理解它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双眼视差的应用

答:◆ 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双眼视差。

人有两只眼睛,它们之间大约相隔65mm 。当我们观看一个物体,左眼看到的左边较多,右眼看右边较多,两只爱眼睛的视像有差异这就是双眼视差,也就是立体影像产生的根本原因。

◆ 双眼视差对知觉深度和距离有重要的意义。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 例子:电影院的立体电影的两台摄像机相距几厘米同时放映形成立体效果;

双眼深度线索随距离增加而变化,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

42、人耳进行声音定位的主要线索有哪些?

由于两只耳朵分布在人脑两侧,所以从同一声源传过来的声音就会产生 强度 时间 和位相上的差距,即差生强度差,位相差,时间差,这就是人耳定位的主要线索。 第五章 45、什么是无意识?什么叫意识?

答: 1、意识是一种觉知,它可以反映人的内在,外在的感觉,也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持续性与时空的广延性。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它既可以被动的反映外在世界,也可以能动的调节人的内部,是管理和调控

3、意识是一种意识形态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且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 ◆ 无意识:是平时根本不可能转化为意识的东西,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都是无意识的,漏出来的部分知识冰山一角,而无意识也会对人的各个方面产生作用。 47、什么是催眠,催眠怎么解释?

答: ◆ 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催眠状态是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是睡非睡、是醒非醒的恍惚意识状态。

◆ 催眠现象的两种解释:

1、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 被催眠者在催眠中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这个角色意味着将无条件的接受催眠者的指挥。

2、 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

执行功能可以使我们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监督功能可以使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

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使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或被弱化。

48、睡觉分为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答: ◆ 睡眠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10分钟):混合的、频率较低和波幅较低的脑电波。个体处于浅 睡状态。

第二阶段(约20分钟):偶尔会出现被称为“睡眠锭”的脑电波,它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个体很难被唤醒。

第三阶段(约40分钟):脑电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有“睡眠锭”波。 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呈现为△波。

为深度睡眠阶段: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 可出现梦游、梦呓、尿床。

这四个阶段的睡眠大约要经过1个小时到90分钟,之后睡眠者通常会有翻身的动作,并很容易惊醒。然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快速眼动睡眠。 ◆ 对梦的功能的解释: n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示,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

n 心理学观点认为:梦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

n 认知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便成为梦境。

49、论述题:试简单评述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衰变理论、后期选择理论等三种认知理论 ◆ 过滤器理论。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装置。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完全丧失了。过滤器理论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就完全丧失了。

基本观点: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 ◆ 衰减器模型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被注意或被追随的信息完全通过去,而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因而出现衰减。 ◆ 后期选择模型

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50、论述:试简单评述注意的多阶段选择性理论、认知资源理论、双加工理论等三种认知理论。 答: ◆ 多阶段选择模型

针对后期选择理论的缺点,认为选择过程在几个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多阶段选择模型的两个主要假设: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并提出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带来的难题。 认知资源理论:从不同的认知任务或不认知活动如何协调的角度来理解注意。它把注意看做成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该理论还假设,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双加工资源理论:分为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 调整。

第六章 60、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什么?

答:◆ 信息保持时间很短,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保持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 记忆容量(又称记忆广度指材料一次呈现后立即回忆的最大量)有限,一般为7+2。 ◆ 短时记忆易受干扰。

◆ 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

◆ 短时记忆的信息经精细复述可能转入长时记忆中,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向长时记忆系统转化的关键。

61:为什么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会发生遗忘?

答:它的容量少。

无复述的情况下,保存时间少。

n 干扰: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

实验结果支持干扰说:在快慢两种呈现速度下,被试的回忆正确率都随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并不受间隔时间的影响。

62、论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

答:◆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有许多不同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的内隐记忆效果,而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内隐记忆则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n 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受项目数目增加的影响。

3、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加比考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干扰词却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 63:论述:影响长时记忆的因素是什么?根据所学原理,说明如何提高长时记忆效果。 答: ◆ 影响长时记忆遗忘的因素主要是: 1、时间因素 2、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性质:熟悉、有意义的遗忘得慢 数量:材料少,忘得慢

3、 学习的程度: 低度学习内容容易遗忘、过度学习不容易遗忘但是不能过度。 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不容易忘记的顺序:最靠后,最前,中间) 5、识记者的态度:不重要的、不感兴趣的、不合需要的,易出现遗忘。 如何提高:

一:组织有效地复习———

1、复习要及时;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一般开始时,时间间隔要短,后来可以长点) 3、阅读和重现交替进行(可提高效率)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着重复习中间部分) 二:利用外部记忆手段:笔记、列提纲、记卡片等。 三: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第九章 8、简述:韦纳(weiner)动机归因理论

答:维纳认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的内在力量;提出了动机归因理论,构建了两维归因模式,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中的中心要素。新结果与前不同,归于不稳定因素(运气等);与前相同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等)。并且归因于稳定因素产生结果后情绪反应较为明显。

9、成就目标理论。(自己看着办吧,不是太清楚)

答: 成就目标是一种有组织的信念系统,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与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成就标准等有关。

成就目标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

1:掌握目标;个体的目标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 2;成绩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 一般来说:具有掌握目标的主体更主动、积极。 10、论述:什么是意志?意志与动机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可以看作是人类的高层次动机。

区别:意志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只有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体现意志的力量;而动机是对人的行为的激发和指引,是人渴望食物,向往性亲密以及追求成就愿望背后的力量 联系: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 11、是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由5个层次构成,自下而上从初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就是人对食物、水、睡眠、空气和性等的需要,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人对稳定、安全、收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需要和其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和关系;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希望收到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追求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并使之完善。

这个理论认为这5种需要都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是天生的,他们构成不同的等级和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的行为的力量。层次越低的需要的力量越大,随着层次的升高七力量逐渐降低,在高级需要出现前,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再从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和人的个体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都出现得较晚。低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此叫缺失需要。高级需要并不是个体生存必须的,但是也和人的健康成长有关,这些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长寿健康精力充沛,因也叫生长需要。马洛斯看到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区别,但是并没有把两者绝对的对立起来。他认识到再满足高级需要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满足就可以了,还认识到再人类历史上有的人为了实现理想和事业不惜放弃一切甚至生命,这样的人是不考虑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他还认识到个体对需要的追求也现出不同的情况,比如一些人对尊重的需要超过对归属和爱的需要。 第十章 12、试比较情绪的三种认知理论。 答:一:阿诺德的 评定—兴奋

基本过程:刺激情节—评估--情绪

搜索更多关于: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的文档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vvz86an7e9s4tl8lgrm6o2vt5lzj600cr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